視頻:北京市食藥監局辟謠“塑料袋紫菜”??來源:北京衛視 中新網北京2月28日電(邱宇) 被食品謠言忽悠、訂外賣發現不衛生、盲目服用夸大療效的中成藥……不少人有過這些遭遇。食品藥品問題直接關系到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國新辦2月27日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務院食安辦主任、國家食藥監總局局長畢井泉介紹了我國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情況,并就如何粉碎食品謠言、奶粉抽檢情況怎樣、外賣如何監管、中成藥名字為何要整頓等問題進行了回應。 談“塑料紫菜”等謠言 ——謠言要揭露 制假售假要嚴懲 近日,網傳一些紫菜由塑料制成,北京市食藥監局隨后進行了辟謠,指出塑料薄膜做紫菜不靠譜。近三年,北京抽檢的紫菜樣品中未發現“塑料紫菜”。那么,編造、散布食品謠言將受何種懲罰,該如何粉碎這類謠言呢? 對此,畢井泉說,謠言要揭露,制假售假要揭露、批評,要嚴懲。第一,對造謠者,《食品安全法》有明確規定,要給予治安拘留的處罰,應嚴厲打擊。第二,媒體應發揮作用,找專家及時分析。第三,要提醒消費者增強判斷意識,不要盲目傳播這類謠言。 散布食品謠言或在法律上構成欺詐行為。根據食藥監總局2017年2月發布的《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征求意見稿),“單位和個人利用網絡、媒體、移動社交平臺等載體,編造、散布、傳播虛假食品安全信息”屬于食品安全信息欺詐。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應當移交公安機關依法處理。 2016年4月,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凱旋門社區市場監督管理工作人員對轄區一家銷售奶粉超市進行排查。中新社記者 張婭子 攝 談“嬰幼兒配方乳粉注冊制” ——整治品牌和配方過多、廣告不當宣傳等問題 嬰幼兒配方乳粉牽動著家長的神經。2016年6月,食藥監總局發布了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規定由食藥監總局負責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工作。 從備案制改為注冊制,業內人士分析稱“提高了準入門檻”。畢井泉說,這是針對我國嬰幼兒配方乳粉特殊食品和狀況采取的特殊監管措施,重點是整治品牌和配方過多,標簽不當標注和廣告不當宣傳的問題。 畢井泉說,2016年嬰幼兒配方乳粉共抽檢2532批次,檢出不合格樣品32批次,占1.3%。其中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存在安全風險的不合格樣品有22個批次,占0.9%;不符合包裝制、包裝標簽明示值,但不存在食品安全風險的不合格樣品有10個批次,占0.4%。 他指出,檢出問題的基本都是中小企業,嬰幼兒配方乳粉大型生產企業基本上沒有檢出不合格的樣品。 資料圖:匆忙穿梭在路上的外賣小哥。中新網記者 劉湃攝 談“外賣食品安全” ——沒有實體店的不能在網上銷售餐飲產品 外賣食品安全事件曾被媒體多次曝光。《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針對該《辦法》,畢井泉專門就網絡訂餐的問題談了三點。 他指出,第一,只有取得許可證的實體餐飲店才能在網上接受訂餐,沒有實體店的不能在網上銷售餐飲產品,餐飲企業必須保證在網上銷售的餐飲產品與在實體店銷售的餐飲產品質量是一致的。 第二,要嚴格落實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的責任。第三方平臺要做到確保在平臺上展示的餐飲企業許可證是真實的、確保在送餐過程中食物不被污染、確保消費者的投訴得到及時處理。 第三,要加強網絡餐飲服務的監督。監管部門要加強對第三方平臺和線下餐飲企業的監督,及時查處違法行為。 資料圖:甘肅岷縣中國當歸城內中藥材交易場景。楊艷敏攝 回應“中成藥改名”質疑 ——重點整頓夸大療效、暗示療效及低俗命名 2017年1月,食藥監總局發布《中成藥通用名稱命名技術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規定命名時“避免暗示、夸大療效”。 避免采用可能給患者以暗示的有關藥理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或治療學的藥品名稱。如:名稱中含“降糖、降壓、降脂、消炎、癌”等字樣。不應采用夸大、自詡、不切實際的用語。如:“寶”“靈”“精”“強力”“速效”等;名稱含有“御制”“秘制”等溢美之詞。 一些耳熟能詳的藥名或因此改頭換面,有觀點認為,對于一些傳統品牌的中成藥,或因改名而傷害其樹立的口碑及市場,得不償失。 畢井泉說,規范中成藥的命名,重點是整頓夸大療效、暗示療效以及用語低俗的命名,這樣做是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的。對于命名不規范的情形,將結合標準推動再注冊等工作逐步規范,對確需修改的名稱,也會給予一定的期限來逐步過渡。 |
相關閱讀:
- [ 02-27]食藥監總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網絡餐飲服務新規
- [ 02-27]食藥監:餐飲業必須保證網上與實體店產品質量一致
- [ 02-27]食藥監總局談嬰幼兒奶粉監管:源頭嚴控 違法嚴懲
- [ 02-27]為消滅食品安全謠言 食藥監總局打算這么干
- [ 02-27]食藥監總局抽檢水產品:榕天虹沃爾瑪富黎華等上黑榜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