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到處都彌漫著“回家”的氣息。但在江蘇,還有那么一群人,格外牽動人心。 2016年6月23日14時-15時,江蘇省鹽城發生歷史罕見的大風、暴雨、冰雹、雷電等極端天氣,其中發生了17級的龍卷風,對阜寧、射陽等地部分區域造成巨大破壞。不知道經歷了災難的他們狀態怎樣?不知道他們新家建的如何?不知道他們今年的年還是否團圓?帶著這些問題,我跟隨“溫暖中國,春滿江蘇”活動,第一次踏上了這片土地。 沒有想象中的滿目瘡痍,甚至沒有多少大風掠過的痕跡,我和同事一道,遠遠就看到了工地上拔地而起的樓房,看到了新村子建成交付的小樓。村民們正在逐漸模糊“災民”這個描述,生活回歸了正軌。 記得剛入職時,一位新華社主編曾指導我說:“寫一篇完全否定式的批評報道不難,建設性的批評報道才是功底。寫好正面報道,是不少記者缺乏的素質。”我想,無論是對于社會,還是對于剛剛安頓下來的阜寧、射陽村民來說,他們都需要贊譽,需要一束光陪他們重新開始。 那么,什么樣的報道最能擊中人心?什么樣的報道具有社會傳播價值?我們盤點著小視頻、H5、動圖、表情包等豐富多樣的新媒體報道形式,如何運用才能使傳播效果最大化?最終,由于考慮到面部表情傳達信息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我們選擇了表情包。 “給村民們制作一組表情包”,這個想法在心中慢慢形成并付諸實踐,并形成了報道《“6·23”風災半年后他們不約而同的迎新表情包是…》。 報道中,有救人村書記的新年“小目標”,有“80后”工人的擼起袖子的干勁,有搬進新居的大媽的爆棚元氣,有災后村民“搬磚”的無怨無悔,有安置點小男孩調皮的鬼臉——這就是他們,以及他們毫無掩飾的生活狀態。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但還要注意在貼近的同時豐富新語言,探索新手法,創造新風格。對于我來說,這次的“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讓我受益匪淺。走基層是一種態度,它只有開始,沒有結束。(文/墨白) |
相關閱讀:
- [ 02-27]【網絡媒體走轉改】采編手記:走基層 一路的感動 一路的學習
- [ 02-26]【網絡媒體走轉改】是新聞工作者,更是城市的服務志愿者
- [ 02-26]【網絡媒體走轉改】第一次在值班中度過的春節,卻感受到了別樣的溫暖
- [ 02-26]【網絡媒體走轉改】平羅“紅馬甲”:近三千名志愿者情暖萬家
- [ 02-26]【網絡媒體走轉改】春運回家路 每個人都是最好的故事記錄者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