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養老人才今年畢業不足200人 市場需求與招生就業冰火兩重天 工作強度大薪金偏低是主因 北京全市接受過職業教育且拿到文憑的養老人才,一年才不到200人。一方面是養老市場的繁榮發展以及巨大的人才需求量,另一方面是人才的緊俏,當前高職院校養老人才的輸出可謂杯水車薪。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薪金偏低、工作強度大是養老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學校招生時沒人報 每年招不滿 今年本市高等職業院校自主招生工作今天正式開始,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這28所高職院校當中,開設老年服務相關專業的院校只有三所,分別是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匯佳職業學院、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共計劃招收76人。根據業內人士測算,本市一年畢業的養老人才不足200人。 以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為例,該校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健康管理)專業今年計劃招收60人。校招生辦主任李伊涵告訴北青報記者,從往年經驗來看,該專業每年都招不滿人,而且有的學生就算被招過來了,也是被動調劑的。而在就業端,畢業生就業時崗位需求又特別大,處于嚴重倒掛的狀態。 截至目前,北京市的戶籍老年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350多萬,到2020年將突破400萬。而全市養老服務隊伍基本以40后、50后的農村中老年婦女為主,存在“三低三高”問題,即從業人員待遇低工作強度高、學歷低年齡高、地位低流動率高。 據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院長李繼延介紹,該校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健康管理)專業學生主要以培養養老機構的管理層人員為主,學生入校后學習的基本課程包括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營養調配、心理咨詢、活動策劃等,相較于普通的40后、50后的護工隊伍,有著更強的專業背景。而據李繼延計算,全市接受過學歷教育的養老服務人才,每年畢業不到200人。 養老機構招人難 老總堵門要學生 “學校經常遭遇‘掠奪式要人’,好多大機構的老總直接來學校堵門要學生,有的說給兩個班的人,可我這一年總共才畢業60個人,連一個養老院的人才需求都滿足不了。”李繼延無奈地說。 隨著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養老可以說是一個朝陽產業。蛋糕越來越大的同時,各路資本都想在養老市場分一杯羹。據官方統計,截至2016年底,北京全市的養老機構就有587家之多。 寸草春暉養老院創始人王小龍也正在為招人的事情而傷透腦筋。該養老院每年都向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的訂單班要六七名學生。隨著機構擴大,今年他希望能在該學院招10名學生,但相對于一年50人左右的需求量來說,還遠不能滿足。因此,寸草春暉養老院跟3所高職院校簽訂合作協議以求才。但這些只是養老院的管理層人才,基層護工的需求則更大了。“現在我們共有5個機構,光護理員就缺一百人左右,只能拼命想辦法去招人。” 一方面是招人難,另一方面卻又存在較高的人才流失率。雖然大部分養老專業畢業生都以成為機構管理層人員為職業發展目標,但剛入行時也都要從老人的日常照護等一線工作做起,很多年輕人沒能長期堅持。王小龍表示,“從全國范圍來看,很多養老專業畢業的學生干了一段時間就轉行了,雖然我們機構招的學生都進入管理層,但也存在一定的流失率。” 探因 薪資水平低 年薪只有四五萬 從入行意愿來看,工作辛苦、薪資水平低、社會地位不高等因素讓不少年輕人望而卻步。王小龍對北青報記者表示,政府應該有一定的機制去解決養老人才的后顧之憂。他透露,目前普通的學生剛畢業時的年薪大概四五萬,隨著入行時間的增加會有所增長,“但年輕人普遍面臨較大的社會壓力,他們要結婚生子、成家立業,但職業上升通道、薪酬體系等不完善,很難在業內站穩腳跟,因此流失率居高不下。” 人才培養難 一年學費6000元 李繼延認為,養老人才的缺乏與大環境不無關系。從學校招生層面來說,在生源問題上,資源的錯配是導致供需矛盾的重要因素。“普通高等院校擴招的趨勢,對職業教育的擠壓十分明顯。近年來普高擴招學生,但二本、三本的畢業生又面臨就業難,而高職院校又招不到學生,社會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又十分火爆,但我們沒有指標。”他認為,這一局面是教育端供給側改革非常重要的一個抓手。 養老人才培養還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李繼延給北青報記者舉了個例子,每個學生一年的學費是6000元,而學生中90%左右來自遠郊的農村家庭,這6000元對他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他呼吁政府能夠幫助學生減免這6000元的學費,讓更多的農村家庭學生少些經濟上的顧慮。 工作強度大 一人要照顧兩三名失能老人 按照標準的護理員和老年人配比,一名護理員要照顧2至3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王小龍的一個養老院收住了100名左右老年人,相應的各級工作人員就有50人左右,而這人力成本就占到總成本的50%到60%。他表示,作為民營企業,這樣高的人力成本讓他有些喘不過氣,“很多學生剛剛入職也需要從基礎工作開始做起,所以他們的勞動強度比較大,很多年輕人感覺吃不消。”他希望政府能夠在養老人才的社保方面有一定的優惠政策,能有更多的資金為員工提供福利,有助于留住人才。另外在硬件設施、工作環境建設上還應當下大工夫。“目前農村和城市的養老院環境差異非常大,城市的養老院一床難求,農村養老院入住率卻不到20%,高端養老院對從業人員來說也更具有吸引力。”李繼延認為,這些問題需要“多管齊下”。 延伸 三所養老培訓學校 每年將培訓8000人 “未富先老”的背景之下,養老行業無論從軟件還是硬件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那么,在現有環境下,如何提高養老從業人員的素質?去年,市民政局明確將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市勁松職業高中、北京市養老服務職業技能培訓學校作為北京市養老人才教育培訓學校。目前本市正以上述三所學校為基礎,建設三個“北京養老培訓學院”,為社會上的護理從業人員提供短期培訓服務,包括養老護理員、家政服務員、醫院護工等。李繼延表示,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所承建的培訓學院預計在今年年底建成,一年的培訓量在3000至5000人次。如果三所學校都建成,年培訓量在8000人次左右。 除了實地培訓外,本市還將建立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將各類小知識制作成一個5到8分鐘左右的短視頻,上傳到云端之后,無法參加集中培訓的護理人員,可以直接通過移動端隨時隨地學習,該平臺免費向從業人員開放。李繼延表示,未來希望通過這種實體培訓虛擬培訓的形式,加速形成養老服務行業的培訓氛圍,以提高整個養老服務人員的素質和服務水平。 |
相關閱讀:
- [ 03-12]村黨支部書記張全收代表:推行醫養模式解決農村養老
- [ 03-11][兩會·來自基層]楊秀華代表:養老離家不離村
- [ 03-10]代表吁“政策放寬”支持社會辦養老機構
- [ 03-10]輕信銀行工作人員購買理財產品 老人虧40萬元"養老錢"
- [ 03-10]黃潔夫委員:養老服務要與醫改結合在一起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