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重慶電(記者 王斌來 蔣云龍) 春風送暖,重慶黔江區鄰鄂鎮松林村的一處農田里,簡義相正指導鄉親們平整土地,為開展農活做準備。34歲的簡義相畢業于重慶師范大學,幾年前他辭去了重慶主城區的工作,回鄉帶動鄉親們種植食用菌。在重慶,像他一樣投身精準扶貧、帶動鄉親致富的年輕人,已有1萬多人了。 這事還得從重慶市委組織部的一次調研說起。2015年,組織部調研發現,一方面,農村干部老化弱化、后繼乏人;另一方面,不少大學生村官服務期滿就離開了,第一書記完成任務后也將陸續撤離。要鞏固精準扶貧的成果,農村急需一批有能力的帶頭人。于是,一項名為農村高素質本土人才隊伍建設計劃的項目開始啟動。 這次調研后不久,鎮上的干部就找到了簡義相,“你產業搞得很好,也確實很忙。但作為村里出來的大學生,愿不愿意到村委會來,為鄉親們做點事情?”聽說了本土人才隊伍建設計劃的內容,簡義相二話不說就報了名。 “我干了一年多村主任助理,扶貧的活兒確實不好干。年輕人都外出了,土地大多數也荒廢了,貧困戶的困難也是各式各樣。”簡義相說,最后,他結合貧困戶大多缺乏勞動力的特點,利用自己的特長,帶動一些村民成立合作社,通過開展技術培訓,送菌種送花苗。去年,合作社利潤達到了121萬元,參與的村民戶均增收近2萬元,村里貧困戶靠這項收入都脫了貧。 用好本土人才隊伍建設計劃,做好精準扶貧,重慶市還探索了一系列的做法。首先,以鄉鎮為單位,對本土大中專畢業生和外出成功人士進行摸底調查,建立4.2萬余人的本土人才庫。鄉鎮和村組的干部通過電話聯絡、座談聯誼、登門拜訪,進行“點對點”動員。同時,將待遇、扶持和出路方面的各項政策打包,確保留得住人才。通過跟蹤管理,要是有回村不適應、群眾不認可的,也及時讓他們另找出路。 “我們還將回引人才培訓納入扶貧培訓統一規劃,由區縣組織實施。目前,這樣的培訓已累計開展550余期,實現集中輪訓全覆蓋。”重慶市扶貧辦主任劉戈新介紹,如今,每村基本都有一兩個本土人才回村掛職或創業。一支脫貧攻堅“不走的工作隊”已然成型。 從數據來看,這支“不走的工作隊”成績斐然。他們領辦創辦了1062個合作經濟組織、1852個小微企業,牽頭推進電商、金融、超市“三進村”2970個,參與落實一批扶貧攻堅項目,直接帶動3.2萬戶近13萬貧困群眾增收。 |
相關閱讀:
- [ 03-21]董事長“一米陽光”大愛心 扶貧助困不停歇
- [ 03-21]長汀縣委書記調研扶貧工作
- [ 03-21]泉州市南靖商會向南靖縣慈善總會捐贈助學扶貧款
- [ 03-21]“媽祖暖心送福澤,青春扶貧伴醫路”莆院學子開展媽祖情懷志愿者服務活動
- [ 03-21]扶貧"赤溪樣本"獲總書記肯定 福鼎領跑扶貧攻堅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