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國現有吸毒人員250.5萬名 互聯網成販毒新渠道 央廣網北京3月28日消息(記者潘毅)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016年熱映的電影《湄公河行動》,讓更多人了解了毒品的危害、毒販的兇殘;而近年來陸續陷入吸毒丑聞的公眾人物,也給大家一再敲響警鐘。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統計,全球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毒品販運問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存在毒品消費問題,2.5億人沾染毒品,這一數字觸目驚心。 世界范圍毒品泛濫,對中國構成重大威脅和嚴重影響。國家禁毒辦昨天(27日)發布的《2016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顯示,在全國現有的250.5萬名吸毒人員中,合成毒品濫用規模居首位、新精神活性物質國內濫用增多,毒品濫用結構發生根本變化,毒品問題仍呈快速增長趨勢。 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事務辦公室的定義,“新精神活性物質”指的是新出現的、存在藥物濫用可能性但國際上尚未列管的物質。2016年,中國國家毒品實驗室從各地送交的檢測樣品中,發現22份可以直接吸食的新精神活性物質。報告指出,新精神活性物質在中國已經存在濫用人群,主要在娛樂場所濫用。國家禁毒委員會副主任劉躍進指出,一些不法分子通過改變毒品的分子結構,非法制造與毒品作用類似的新精神活性物質。去年,全國搗毀新精神活性物質非法生產窩點8處,繳獲已列管新精神活性物質80余公斤,非列管新精神活性物質一噸多。 2016年,全國吸毒人員總量仍在緩慢增長,以海洛因為主的阿片類毒品濫用人數增勢放緩,以冰毒、氯胺酮為主的合成毒品濫用人數增速加快,濫用新精神活性物質有所發現。報告指出,當前已呈現出傳統毒品、合成毒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質疊加濫用的特點,毒品濫用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劉躍進介紹,全國現有吸毒人員250.5萬名,濫用合成毒品人員151.5萬名,占60.5%;濫用阿片類毒品人員95.5萬名,占38.1%;濫用大麻、可卡因等毒品人員3.5萬名,占1.4%。全國吸毒人員總量仍在緩慢增長,同比增加6.8%。 這些毒品到底從何而來?報告指出,“金三角”、“金新月”等境外毒源地向中國毒品滲透仍不斷加劇,中國國內制造合成毒品問題仍較突出,制毒區域規模明顯擴大,劉躍進特別指出,國內制毒物品流失問題突出,非列管化學品大量流入制毒渠道。全國破獲制毒物品犯罪案件444起,繳獲制毒物品1584.6噸。隨著國家對制毒物品的管制力度不斷加大,一些不法分子為規避監管,不斷更新替代制毒物品的品種,非列管化學品流入制毒渠道的問題更加突出。 在毒品的販運環節,國際販毒集團和販毒人員通過多種渠道將毒品販運入境,國內販毒團伙和販毒人員與境外販毒人員相互勾結,從邊境地區將毒品販入內地。境內外販毒集團甚至組織、雇傭、操控懷孕和哺乳期婦女、急性傳染病人等特殊人群販毒;同時,槍毒同流、暴力抗法、武裝護毒趨勢也更加明顯。劉躍進說,境內毒品販運活動十分猖獗,大宗販毒、特殊人群販毒、外流販毒持續多發,反偵察能力和暴力對抗性程度明顯增強,全國破獲涉槍毒品案件446起,繳獲槍支809支,同比分別上升59%和92%。 互聯網成為不法分子從事販毒活動的新渠道,而且這類活動急劇增多。他們通過網上發布、訂購、銷售毒品和制毒原料,通過物流、寄遞、國際郵件等渠道走私販運,再從網絡交易平臺支付,隱蔽性極強。劉躍進指出,利用互聯網傳播制毒技術,販賣毒品,聚眾吸毒等問題日趨嚴重,全國共抓獲網絡涉毒違法犯罪嫌疑人1.8萬人,繳獲毒品6.7噸,帶破其他類的刑事案件349起,清理非法涉毒信息1.2萬條,關停取締涉毒網站128個。 不過,隨著禁毒人民戰爭的持續深入,毒品在我國沒有發展成為影響社會大局穩定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重大社會問題,報告指出,吸毒人員中,青少年人數增幅同比下降。2016年,全國新發現35歲以下吸毒人員占新發現吸毒人員總數比例同比下降2.6%,新發現35歲以下吸毒人員同比下降19%,查獲35歲以下青少年吸毒人數同比下降4.1%,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成效初顯。劉躍進指出,全國20萬余所學校、一億多名學生接受禁毒專題教育。無毒學校占全國學校總數占99%以上,新發現涉毒在校學生同比下降8%,有效防范了學生沾染毒品。 |
相關閱讀:
- [ 03-27]各自心懷“煩心事” 吸毒“解悶”進班房
- [ 03-24]蔡英文麾下臺軍靠集體吸毒、喝花酒"重層嚇阻"解放軍?
- [ 03-21]兒子多次吸毒惡習難改 母親報警送戒毒所
- [ 03-17]銀行女職員結交“古惑仔” 淪為吸毒販毒逃犯
- [ 03-16]男子進警局稱被父母下藥毒害 實為吸毒產生幻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