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益”在近幾年成為公益圈里的熱詞,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在自然災害預警方案設計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另一方面,在互聯網的語境下,民間自發捐贈的隨意性和對公民隱私的潛在侵犯也飽受詬病。日前,大數據綜合服務商“個推”聯合十多個互聯網平臺共同成立中國移動互聯網公益推送聯盟,新浪微公益總監楊光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完善公益規則機制、提升用戶公益體驗、以及為公益組織賦能將成為互聯網公益平臺日后發展的三個重點。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彭穎 公益信息精準觸達解決走失問題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人走失問題逐漸成為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據民政部下屬的中民社會救助研究去年發布的《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走失老人在50萬上下,平均每天走失老人約為1370人。 “中國移動互聯網公益推送聯盟打通了政府和各大APP平臺,可以簡化走失信息的發布流程,實現統一平臺式響應。”據個推CEO方毅介紹,走失消息發布出來后,個推將提供高效穩定的推送技術,下發到移動端聯盟成員通道中,并在移動端24小時不停歇地更新消息。“全國天天有很多老人走失,但是跟用戶街區相關的,可能幾個月發生一起,這種低頻的打擾用戶能接受,而且更加有效率。”方毅表示。 此外,互聯網大數據在防災減災上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數據服務部副主任侯建民介紹,大數據為地震災害救助提供了精細化、動態化的預警方案設計,此外,當地震來臨,公眾希望得到更多的背景信息,中國地震臺網為此開發了地震新媒體的機器人,可以自動產出十多項內容,比如哪里發生地震了,真正的海拔、熱力人口圖,周邊的歷史地震、歷史地震分布圖、村莊、鄉鎮、縣城、天氣等信息,5秒鐘就可以實現信息輸出。 網絡平臺需完善捐贈規則 互聯網大數據正在成為實現智能公益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另一方面,在互聯網語境下,民間自發捐贈的隨意性和對公民隱私的潛在侵犯也飽受詬病。新浪微公益總監楊光認為,互聯網確實是詐捐、騙捐等不法行為高發區,但《慈善法》出臺后,互聯網公益平臺也在結合法規要求和互聯網產品的發展需求不斷修訂平臺的公益規則。 “發布個人求助信息是公民的權利,針對信息審核的真實性,平臺是有連帶的責任,但更多的是讓公益機構去審核救助人具體信息,平臺更多的是從流程上監督。”楊光指出,進行網絡求助時,公益機構需審核求助人醫院證明、貧困證明的真實性,互聯網平臺則更多的是從流程上監督,比如督促公益機構更新籌款進展、項目資金使用等。 去年一則《最心酸的兒童節禮物,她偷了個雞腿給生病的女兒》的新聞備受關注,新浪微博聯系了地方媒體發起捐款,一小時捐款就達到了10萬。“在這之后我們重新評估了這個家庭的救助需求,在捐到30萬的時候就關閉了捐款通道。當時很多網友要求微博重新打開捐款通道,想捐多點錢。”但楊光認為,公益是很有門道的,不是簡單的獻愛心,不能不顧受助人的感受和真實需求,公益捐贈的基礎是雙方的自由跟自愿,所以微博倡導互聯網要有理性的捐助。 在用戶隱私保護上,據楊光介紹,微博上的微公益鏈接下是不許發私信的,甚至評論都是不可見的,避免形成對發起人的騷擾。“互聯網捐贈已經開始多元化,坦白講,目前網絡詐捐、騙捐的事情太多了。有人在微博上注冊了賬號,將其它人的救助信息套在自己身上,并在最后附上支付寶或者微信號,導致很多用戶脫離了產品渠道進行捐款,這等于是在微博造謠了,這方面需要更多地通過產品技術手段改善。”楊光說。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張天任建議,發展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鼓勵類似網絡互助這樣的社會創新,讓網絡互助成為社會保障體系的有益補充,而據微博微公益數據顯示,互聯網捐贈已經成為不少益機構籌款的主要來源,以壹基金為例,2015年其公眾捐贈占籌款總額的80%,其中網絡捐助占據了70%,但據楊光觀察,不少公益組織在新媒體的投入上遠遠不夠,他建議公益機構應盡快形成可持續的新媒體傳播體系,將公益能量最大化。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