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3月29日電 題:3個月回本,6個月翻番?——消費返利騙局重出江湖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周琳、潘旭 “你消費、我返錢、零成本購物”,聽起來很美的購物模式,卻頻頻出現資金斷鏈、老板跑路現象,現金秒變積分爛在自己手中,無法兌換。 “新華視點”記者近日調查“眾和樂購”平臺發現,這種曾遭查處、以消費返利為名頭的傳銷騙局重出江湖。2012年至2013年,浙江億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及旗下“萬家購物”網站因涉嫌組織、領導傳銷罪被查處。業內人士稱,眾和樂購與萬家購物的模式高度類似。目前,上海青浦公安部門已介入調查。 購物就返利 號稱年銷售額22億元 在位于上海市青浦區e通世界商務區的眾和樂購電商平臺辦公室,張姓和周姓兩位區域代理接待了要“投資”的記者。自今年2月底以來,這里每天都不斷聚集前來討說法的商家和代理。 據悉,實體店商家加盟后,平臺會給商家帶來會員消費者,商家向會員每銷售1000元金額的產品,需上繳16%的傭金給平臺。這16%就是返利來源。 眾和樂購承諾,每天拿出10%左右的傭金給累計消費滿1000元的會員均分,會員可以每天得到約2個積分的平臺返利,積分可以用來向商家購物。理論上,500天就可以實現免費購物。商家拿到積分后,可以向眾和樂購提取現金。區域代理則是通過“掃街”發展更多商家,還可發展一級代理作為下線。 從表面上看,這是商家、消費者和平臺三贏的局面。實際上,大量商家卻將其當作投資渠道。只需用親戚朋友以消費者名義注冊會員,在未產生交易的情況下,將160元的傭金直接交給平臺,就會每天獲得返利的2個積分,80天就回本,再往后便能實現盈利,160天翻番。 就是這樣一個投資誘惑,讓各地區域代理拉攏了大量商家和一級代理。上述張姓區域代理聲稱,2016年初運營至今,眾和樂購的營業額達到22億元左右。 “這與當年萬家購物的手法幾乎完全相同。”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春彥分析,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蛋糕。但事實上,這種返利模式,是建立在公司銷售業績不斷以幾何級數增長的前提下的。購物返利實質,是以后人的消費來支付前人的返利,相當于十個瓶子八個蓋,遲早要出問題。 購物平臺說停就停,商家現金秒變“積分” 業內人士介紹,由于充斥著大量虛單,眾和樂購本身并沒有實質性的造血功能,只能用后來者的傭金填付前者的積分兌現。 楊某2016年初成為區域代理,先后發展了幾十個商家,大部分都是熟人間相互介紹的。據他介紹,其中90%都是虛單。 這種虛假消費的模式,眾和樂購管理層并非不知道。負責運行的張行觀在一次與區域代理的溝通中就說:“這個行業沒有虛單肯定是搞不下去的。” 2017年初,平臺突然宣布不再兌換任何積分,引發各地的商家和代理上門維權。名為“眾和維權報案”的微信群內,已有149個區域代理和商家等加入。一位名為“眾和樂購泉州區域總代理”的人士稱,泉州地區商家大約總共損失300萬元左右,90%以上的人都沒有回本。楊某表示,在自己區域里,最多的商家有100多萬積分沒有兌換。 記者了解到,舊的平臺斷鏈、新起爐灶是這個行業慣用的運作模式。一位熟知內幕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負責運行眾和樂購的張行觀曾是萬家購物的區域代理。萬家被查處后,張行觀作為股東創辦了一家名為瑞豐成的消費返利網。瑞豐成出現資金困難后,張行觀又參與了眾和樂購的運作。 眾和樂購平臺由上海鶴首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辦運營。眾和樂購難以為繼后,又試圖開通新的網上商城,并制定新規則:凡是希望兌換積分的會員,必須通過新平臺購買等值的商品。鶴首的前法人張朝輝如今是新平臺的區域代理。他在一次溝通中坦言:“現在都往新的平臺上去,眾和樂購我們管他干什么呢?誰都不用管。” 在記者亮明身份采訪張行觀時,他卻稱眾和樂購和萬家購物有本質區別,前者是有實體支撐的,有20多家真正銷售商品的合作商鋪。自己從未參與過萬家購物的操作,且現在已經被眾和樂購辭掉了。 警惕打著電子商務、消費返利等幌子的傳銷變種 萬家購物被查處后,一系列以購物傭金分成為賣點的消費返利網站頻頻崩盤,相繼被曝光。一些平臺甚至打出150%返利的口號,相關事件涉案總額已達數百億元。 2016年,公安部曾發文提醒,不少傳銷都打著電子商務、消費返利等創新經營、投資模式的幌子。記者調查發現,由于開辦一個返利網站,在斷鏈后再起爐灶的成本很低,這一現象如同“病毒”般此起彼伏、難以斷絕。 在一位業內人士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位于上海楊浦區的一棟商務樓,見到了一位“虛擬貨幣”投資公司的負責人李某。據這位業內人士介紹,他也曾是萬家購物的區域代理。 李某向記者介紹了由消費返利演變而來的“虛擬貨幣投資”:通過區域代理發展下線參與虛擬貨幣投資及返利,發展下線還可以拿“對碰獎”,第一層的區域代理能得到以下所有層級銷售額總和的44%作為提成。 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春泉認為,這種模式得以持續運作的途徑,即不斷吸引消費者進入購物網站消費,用后期消費者投入的資金來支付前期消費者的返利,是典型的“龐氏騙局”。當電商以返利的名義“拉人頭”,而沒有實質商品交易時,其實質就是采取線上形式的傳銷。“受害者往往先甜后苦,一些人甚至就在賭能否在平臺倒閉前回本。” 劉春彥分析,目前這類事件有三大特征:一是商品金融化,從過去的實物買賣,轉變為沒有實質、特定性的商品;二是對象隱蔽化,由于是線上交易,不少參與者可能無法判定自己的上下線究竟是誰;三是操作專業化,不少過去都在類似平臺上操作過,學會這些把戲后自己另立門戶。 劉春彥表示,如果不加以嚴控,這種騙局蔓延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一些高額消費返利類網站夸大或虛構運營模式前景,通過發展人員和非法吸收資金維持運轉,已涉嫌違法犯罪。消費者也應認清其實質,防止自身利益受損。 |
相關閱讀:
- [ 03-29]學生會主席的百萬元騙局:平時愛擺闊 受騙者新生多
- [ 03-29]房屋租賃二手車交易成欺詐重災區 騙局套路有多深
- [ 03-28]“撿錢分錢”老騙局 莆田女子被騙數千元
- [ 03-27]新型網絡騙局讓網民中招 網購退款要辦網貸?
- [ 03-24]“校園貸”平臺漏洞成“黑洞” 上千學生身陷騙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