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被譽為“中國大熊貓之父”的潘文石,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覺得他與一般的科學家不同,因為在他身上能看到更多的傳奇色彩:他有著幾十年在野外研究熊貓、白頭葉猴的生活經歷;他的活動領域經常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度;他是唯一能夠登上《國家地理》雜志的中國人;他也是帶領著一幫熱血沸騰的學生研究野生動物、為環境保護搖旗吶喊的北大教授。 “與大熊貓在一起是我的夢想” 從1980年進入四川臥龍開始研究大熊貓起,潘文石與大熊貓在荒原野地生活了16年,這期間傾注了他最美好的年華和最濃郁的情感。 1982年3月20日,潘文石在臥龍山區追蹤大熊貓時不慎從200多米高的山崖摔下。緊急中,他抱住了從巖縫中橫生出來的杜鵑樹。樹枝折斷后,他重重地摔在一塊石頭上。 雖然保住了性命,但猛烈的撞擊撕裂了潘文石的肛門。由于無法進食,他每天只能靠一勺蜜和一個雞蛋在山上維持生命。在他幾乎就要絕望放棄時,給父母寫了封信:“為什么要選這么艱難的路呢?我是不是也到海外去?” 很快,他收到了父母的加急電報:“很多人到海外是為了鍍金,既然是鍍的,就不是真金。望你更堅強些,渡過眼前的難關,你會變成一塊真金!” 父母給予潘文石巨大的力量。一個月后,被病痛折磨消瘦的他爬上了海拔2900多米的高山,去為大熊貓佩戴無線電跟蹤頸圈。 30多年后,當潘文石再次提起那次經歷,依然心緒難平。他說:“很多人問我為什么能夠堅持下來。我回答,因為在野外工作,與我所研究的動物在一起是我的夢想。” 多年的堅持,讓潘文石在大熊貓的保護研究生涯中,創下了多個“世界第一”。 20歲就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他,是第一個被《國家地理》雜志以人物專訪形式采訪的中國科學家,還是第一位獲得世界自然基金會格蒂野生動物保護獎的中國專家——他用這筆獎金設立了一個大熊貓保護專項基金。 “保護猴子,要先改善百姓的生活!” 白頭葉猴是我國獨有物種,棲息在廣西崇左的喀斯特石山里,被公認為世界最稀有的猴類,是全球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 1996年,年近60歲的潘文石帶著研究生來到崇左,開始對白頭葉猴的研究和保護,在這荒山野嶺一干就是20年。 在一群白頭葉猴聚居的崇左市江州區羅白鄉弄官山下,潘文石找到了三間廢棄房子。他在破屋里住下來,做飯的灶臺是用土坯壘起來的,床就是在稻草上鋪了一張草席。在屋子外墻上,他用焦炭寫下八個大字:“君子之居,何陋之有?” 潘文石請了當地一位農民做助手。一天,潘文石把從北京帶來的點心送給他,讓他帶回家給孩子們吃。第二天,潘文石問:“孩子們喜歡點心么?” 他不好意思“呵呵”地笑了:“實在太餓了,點心被我在路上就吃了。” 一個成年人竟然抵擋不住一包點心的誘惑? 直到走進這位農民家,潘文石才明白背后的原因。一盆稀粥,就是這一家八口一天的口糧,而村里的其他家庭也過著同樣的生活。 村民艱難的生活震撼著潘文石,同時也讓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保護自然,最終保護的是什么呢? 潘文石意識到,要保護白頭葉猴,首先要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他將自己獲得的10萬元環保獎金拿出來給村民修建沼氣池。錢不夠,他又四處求援,先后籌集到了約1370萬元為弄官山區的村民修建沼氣池、小學、鄉村醫院、飲水工程和公路…… 他還四處奔走,呼吁當地政府積極為農民解決溫飽問題,用種植甘蔗取代原先的水稻、雜糧以增加收入。弄官山區農民人均年收入從1996年的不足400元,增加到2015年的6000多元。 樹木不再遭到砍伐,山區開始呈現出蔥郁的景象,自然生態迅速進入到恢復階段。當地的白頭葉猴數量也從1996年的96只,增加到了如今的800多只。 為什么保護猴子,要先改善百姓的生活?潘文石給出的答案是,研究白頭葉猴,一百年后甚至兩百年后都不晚,但如果現在不保護好環境,也許在極短的時間里猴子的棲息地被毀壞了,人類的生存也會更艱難。“所以說,人是最重要的!”他說。 “科學之路沒有盡頭,我愿在荒野終老……” 潘文石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布克”,這是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的小說《野性的呼喚》中的主人公名字,它由一條家狗歷經磨難成為荒野里狼群的首領。他認為自己的精神世界與“布克”一樣,洋溢著對野性的虔誠向往,他不愿做那種只待在書齋里的學者。在野外工作的潘文石臉上總帶著微笑,常常讓人忘記這位科學家已是位滿頭白發的老人。 “熱愛生命,這是人類天性中的一部分。”潘文石說,“一個人如果連生命都不熱愛,他怎么會熱愛百姓、熱愛社會、熱愛未來。科學之路沒有盡頭,我愿在荒野終老……” 37年來,潘文石在崇山峻嶺和波瀾壯闊的大海上研究和保護瀕臨滅絕的大熊貓、白頭葉猴和中華白海豚,探索土地、人口和野生動物的復雜關系。如今已是80歲高齡的他依然堅守荒野,在大自然中繼續尋找生態文明的最真答案。 |
相關閱讀:
- [ 03-27]中意兩國歷時兩年聯手制作《稚子行·熊貓的家》
- [ 03-24]高7米重8噸的巨型“熊貓”亮相江蘇無錫
- [ 03-03]“熊貓血”志愿者:今天我幫別人,明天別人幫我
- [ 02-21]患病學子找到“熊貓血” 榕臨床醫療用血有保障
- [ 02-21]患病學子找到“熊貓血” 榕臨床醫療用血有保障
- [ 02-08]醫院“熊貓血”告急 朋友圈求助來了一群“熊貓大俠”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