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3日電 題:清明猶記好家風——那些抗戰家書家訓背后的傳承 清明時節,是后人追思先輩的動情時刻。那些為民族解放浴血奮戰的抗戰英烈后人,重溫家書家訓,更有著不同于常人的感懷與銘記。從他們的為人處世中體現出的好家風,也使優秀民族傳統在新時代得到薪火傳承。 絕命家書字千鈞 不用英名做光環 “寧兒: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 這是東北抗聯第3軍第1師第2團政委趙一曼烈士于1936年8月2日臨刑前給8歲的兒子陳掖賢(乳名“寧兒”)留下的遺書。陳掖賢的女兒陳紅一直珍藏著一份由她父親手抄的遺書副本。每每讀起它,陳紅都不禁涌出淚花。 “當爺爺帶著父親去東北烈士紀念館祭奠奶奶時,父親放聲痛哭,回來后就用鋼筆在手臂上刺下‘趙一曼’三個字。直到他去世時,三個字依然歷歷可見。”陳紅說。 陳紅告訴記者,父親連烈士證和撫恤金都沒有領,一方面是他不知該如何面對這份沉重;另一方面,烈屬的榮耀也讓他時刻警醒。父親常告誡她和妹妹,自己的事自己辦,不要給國家添麻煩,奶奶的光環不是用來依附的。 多年來,陳紅周圍的領導、同事很少有人知道她是趙一曼烈士的后人。上世紀90年代,她一度因企業困難而下崗。“若不是認識我的省黨史研究室干部得知我的困難后,寫信給成都市領導反映,我恐怕就要在路邊擺攤做小生意了。” 陳紅拒絕過多次“特殊照顧”,趙一曼犧牲地黑龍江尚志市的領導,多年來一直希望她到尚志宣傳“一曼精神”,并對她的工作生活做了安排。但陳紅婉拒了這樣的好意:宣傳奶奶我義不容辭,但我怕做得不好,玷污了她的名譽。 “四平”家風育后人 辛苦求證慰忠魂 抗日英雄楊靖宇原名馬尚德,52歲的馬繼民是他的孫子。清明節前夕,他在爺爺的紀念碑前打開用紅布層層包裹著的一塊樺樹皮:“爺爺當年就是吃這個和敵人打仗的,這是我們的傳家寶!” “平凡中嚴要求、平常中有責任、平靜中不落后、平淡中懂知足。這是父母根據爺爺的言行總結出的家訓。” 為幫助爺爺曾經戰斗過的地方發展紅色旅游,馬繼民接受吉林省靖宇縣邀請義務擔當顧問。為給當地節省費用,他拒絕住賓館,而是住在縣委為他設置的臨時辦公室里,每天拿著微型錄音機調查走訪,常常工作十幾個小時。 也是在清明節前,吉林省敦化市民政職工鄢成帶領全家10口人來到舅舅陳翰章將軍墓前,追憶先人。 1940年,時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總指揮的陳翰章,英勇犧牲,年僅27歲。2013年,陳翰章將軍身首在敦化市烈士陵園合一,鄢成被安排到當地民政部門工作。 在14年抗戰中,敦化地區一直戰火不斷,很多抗聯戰士在戰斗中犧牲。由于當時條件艱苦,史料不足,很多后代沒有能力為犧牲的親人提供證明材料。他們知道陳翰章將軍情況后,紛紛向鄢成求助。為求證史實,鄢成利用節假日到各地檔案館查閱資料。他自帶干糧,坐硬座火車,住小旅館,每年幾乎花掉近一半工資。 搜集抗戰歷史、尋訪老兵后代、開博客、開講座……李兆麟將軍72歲的女兒張卓亞的腳步愈加匆忙:近年來發布博文700余篇,“粉絲”達30余萬。 家訓沒有寫在紙上、印在墻上,卻深深銘刻在黃驊烈士后人心中。“你們是黃驊的后代,對應做之事,別人做到一分,你們要做到十分。”74歲的黃魯彬是黃驊的女兒,她常常這樣教育孩子。 “為國戰死,事極光榮。”每每讀到父親生前未能寄出的這封“絕筆家書”,抗日名將戴安瀾幼子戴澄東都會情不自禁流下淚水。 “父親生前最喜歡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母親就經常用這句話教育我們兄弟姐妹四人,一定要有國家情懷。”戴澄東說。 今年16歲的戴德翎是戴安瀾將軍的曾孫女,雖然她出生時,太爺爺已經去世幾十年,但從戴澄東那里,她經常能了解到太爺爺的事跡。戴澄東平時在整理父親的文獻時,也會讓小孫女做些校對工作,讓她知道先輩的精神。 替父見證夢圓時 盛世閱兵多感懷 又是一年清明。82歲的蔡浙生老人牽著一歲十個月的小重孫柔軟稚嫩的小手,緩步走到父親蔡炳炎烈士的墓前,輕輕放下白色的花束。 1986年,合肥鋼廠擴建到蔡炳炎將軍的安葬地,蔡浙生為此積極奔走。在合肥市的支持下,蔡炳炎將軍墓地遷往蜀山烈士陵園,蔡浙生遠在美國76歲高齡的生母也趕來參加遷墳儀式。 母親的回國,給蔡浙生帶回了父親生前的豐富細節:淞滬會戰爆發后,蔡炳炎主動上書請纓。 2015年9月3日,作為抗戰英烈后人代表,蔡浙生參加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看到父輩用血肉建成的強盛國家,他十分激動。讓他驚喜的是,離開閱兵現場時,大屏幕中正好播放著蔡炳炎的影像資料。 “蔡老是個很正派的人。”合肥市廬陽區民政局優撫科科長孫龍告訴記者,老人家退休前是合肥市政協副秘書長,但從未因私事向組織提要求,孩子們都自立自強,最讓蔡老欣慰的是,小孫女考上了研究生,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凝視著父親的戎裝照,82歲的蔡浙生說:“他當時所想象的一切,我都替他見證了。”(記者楊迪、陳國洲、鮑曉菁、張穎、楊帆、孫丁、陸華東、邵琨、王瑩、吳振東、魏夢佳) |
相關閱讀:
- [ 04-04]緬懷先烈銘記歷史 廈門海警舉行主題祭掃活動
- [ 04-03]長江支隊后人穿山越嶺祭先烈
- [ 04-02]老區師生清明節緬懷革命先烈
- [ 04-01]呼和浩特中學生烏蘭夫紀念館祭先烈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