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6日電 清明節剛過,形形色色的過節方式成為網絡熱門話題:既有網絡祭掃和生態墓葬等新風氣,也有豪華墓葬、燒“洋樓”“汽車”等陋習……專家表示,文明祭祀、生態出游才是清明節的“正確打開方式”,新風氣對陋習的移風化俗,正是清明這種傳統習俗千年不衰的文化內因。 今年清明節,各地過節新風氣層出不窮,如春風拂面。記者在浙江臨海一個防火卡點看到,來往車輛基本都主動停下接受簡單檢查。后備箱里帶著鮮花、裝飾花的掃墓者也不在少數。“現在清明,掃墓真是‘掃’墓。而且主要是一家人借機團聚一下,上山挖筍、摘點野菜也算可以說是一種家庭春游。”臨海市民陳先生說。 在貴陽市云巖區的思親園公墓,前往祭掃的市民大多都選擇了鮮花祭掃,市民劉女士表示,隨著現在大家觀念的轉變,用鮮花等方式祭掃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云巖區北京西路的鮮花店老板吳女士告訴記者,清明節三天,店里專門為客人祭掃準備的鮮花銷量比往年至少多了40%。 在湖南長沙岳麓山風景區,從鄉下祭祖歸來的高先生和妻子正帶著父母收拾野餐時剩下的食品袋和飲料罐,他告訴記者:“剛從鄉里‘掛山’回來,帶著父母曬曬太陽。山上環境這么美,要是丟垃圾的話我都覺得出丑。” 目前,一些地方的墓園還將互聯網技術引入祭祀活動中。市民們在掃墓時掃描有關二維碼,逝者的信息即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表現出來。行業專家表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先輩的故事和優良傳統記錄下來,有利于教育后輩、傳承家族文化、弘揚家風,同時這也是一種綠色節儉的祭祀方式。 然而,在一些商家推動下,某些地方傳統的清明祭祀陋習仍積重難改。在湖南長沙一墓園里,一位市民因為自帶大量鞭炮而和墓園工作人員發生口角,而墓園規定不允許在園區燃放煙花爆竹。同時,還有市民攜帶數袋蠟燭紙錢進行焚燒祭拜。據了解,湖南個別地區焚燒紙錢、蠟燭的風俗還演變為燒“金表”“洋樓”“汽車”,清明祭祀活動儼然成為鄰里間“炫富”的平臺。 浙江一鎮干部告訴記者,清明期間燒香放鞭炮少不了,遇上天氣晴好干燥,很容易就引發山火。據介紹,清明防火一直是當地基層干部的“重中之重”。 湖南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院長盧軍認為,清明節期間,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祭祀方式,目前來看,亂放鞭炮、焚燒紙錢、紙屋、紙汽車的現象還是很普遍,市民應該擯棄陋習進行文明祭祀,清明節的本身內涵是紀念先人、教育后人。 盧軍建議,有關部門有必要在全社會積極宣傳文明祭掃,市民們不必用鞭炮也能很好地表達對逝者的懷念。他坦言,完全實現綠色文明祭祀也有難度,市民們完全改變傳統祭祀陋習還需要一段時間。他認為,這是一種進步的文化力量,正是他們的點滴推動,才凝結出中華民族慎終追遠、博大精深的清明傳統文化內涵。(記者:劉大江、陳宇簫、肖艷、吳帥帥) |
相關閱讀:
- [ 04-06]嵐谷鄉利用清明節開展計生宣傳周活動
- [ 04-06]邵武市昭陽街道清明節前安全宣傳護平安
- [ 04-06]建陽區公安局交警大隊“進村入戶”開展清明節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活動
- [ 04-05]坂里鄉清明節假日健康微服務返鄉流動人口獲點贊
- [ 04-05]古人這樣過清明節! 祭祖掃墓是最重要內容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