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找點兒錢來花花,把被騙的錢賺回來,沒想到事情會發展成這樣。”近日,在看守所里,汪華在檢察官的訊問下泣不成聲。他本想在畢業前夕創業,不料卻在生財之道上走了歪路:利用高利貸騙取他人錢財并揮霍一空。永川區檢察院以集資詐騙罪對汪華提起公訴,汪華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1個月。 網貸被騙,他起了“騙人”心思 汪華是山東省某高校的大四學生。2015年7月,他通過一個名叫“借條”的網絡借貸方式進行“放貸”時,被騙去近6000元。 這次被騙讓汪華非常郁悶,他想通過其他方式把錢賺回來。2015年8月,汪華的一位網友給他發消息,意思是把錢給他去投資,他能支付高額利息。汪華突然“腦洞一開”,想到畢業前也沒事做,剛好可以學這個方法賺錢。于是,汪華建立了一個名叫“小貸”的QQ群,他在群里發布消息:你們有錢全投給我,我來給大家做投資,把錢放款給別人,我給你們出利息,一周返還本金及20%利息。 高利息回報讓不少學生動心,陸續有人給汪華投錢。 自建QQ群,成員近半大學生 面對汪華提出的如此高的利息誘惑,也有人提出了質疑。此時,前期的投資人反饋自己得到高額“回報”,頓時群中還在觀望的人都相信汪華具有經濟實力和投資渠道,主動向他投資。永川區某高校大三學生高亮在汪華處持續投資,并準時收到回報。自以為賺得人生中第一桶金的他將消息又傳給同學林超,林超受到高利息的誘惑,也在汪華處投資,并將消息告知他人。 正是因為網友之間的來回介紹,汪華的QQ群友一度發展到30多人,投資的網友涉及山東、廣東、貴州、重慶等多個省市,而在最終認定的受害人中,五成都是在校大學生。 資金鏈斷裂,“龐氏騙局”破產 收到網友打來的資金,汪華并沒有拿去投資。他通過“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將一部分資金用來支付產生的高額利息,另一部分則用于購買機票、旅游等進行消費。2015年11月,一位網友撤去大量資金,這直接導致汪華的資金鏈斷裂。至此,汪華精心策劃的高利息投資即“龐氏騙局”也就破產了。 去年4月,被人舉報的汪華被當地公安機關抓獲。 經審查,汪華在詐騙過程中自己消費6萬余元,其余資金均用于返還投資人本金和利息。案發前,汪華的家人幫他向投資人返還資金35萬余元,但案發后仍欠款13萬余元。據了解,僅三四個月時間,汪華網絡資金賬戶上與投資人往復回投產生的資金流水總賬已達千萬元。 到案后,汪華如實供述犯罪事實,因他是在校大學生,系初犯,法院作出有期徒刑11個月的判決。 承辦檢察官提醒,放“高利貸”本身就已觸犯刑律,在校大學生一定要認清楚高利貸帶來的危害。要做到“三不”:一是“不能騙”,不能用高利貸的名義進行詐騙;二是“不要借”,要控制自己的消費水平,養成健康的消費習慣,不借高利貸;三是“不要投”,提高警惕,不要相信他人高利息的誘惑而借款投資,最終造成財物損失。(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
相關閱讀:
- [ 04-08]五旬大媽假扮空姐詐騙小伙錢財 對方3年后才發現
- [ 04-08]莆田涵江發生多起冒充公檢法電信詐騙案 一嫌疑人被抓獲
- [ 04-07]幫電信詐騙犯辦卡轉移61萬 男子獲利4200元獲刑
- [ 04-07]男子詐騙過程中愛上受害者 被抓時稱“終于解脫”
- [ 04-06]河南通報電信網絡犯罪案例 冒充老板詐騙下屬獲刑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