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經常可以看到高聳入云、或方或圓的大煙囪,這些就是垃圾處理廠的標志。東京每個區都有一兩個垃圾處理廠,它們不僅能回收資源,還可用焚燒垃圾的熱量發電、提供熱水等。可以說,垃圾處理廠對于促進城市節能環保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其前提則是對垃圾細致入微的分類回收。 垃圾分類不分城市鄉村 20世紀50年代后,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由于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最終填埋場不敷使用,并發生了很多關于垃圾問題的沖突。為此,東京在1956年制定了“清掃工廠10年建設計劃”,決定在一些區建設自己的垃圾處理廠。 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日本的家庭垃圾主要根據是否能夠焚燒而分為不燃垃圾和可燃垃圾。進入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垃圾填埋場空間越來越少,減少垃圾產生量并促進資源再利用日益受到重視,垃圾分類開始分為舊書報類、塑料類、廢電池類等。 如今,日本的垃圾分類更加細致。以記者居住的東京都澀谷區為例,家庭垃圾被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和大件垃圾四大類,其下又詳細分類,例如資源垃圾可以分為礦泉水瓶、玻璃瓶、紙、鋁罐、鐵罐等。每種垃圾都要按規定的收集時間放在指定收集處。垃圾分類過程也要求得很細,以礦泉水瓶為例,要擰下瓶蓋、撕掉包裝紙作為可燃垃圾扔掉,還要清洗干凈、踩扁后裝進回收袋里放到收集處。 不僅東京這樣的大城市,日本其他小城市甚至農村地區,垃圾分類也一樣細致。例如愛知縣碧南市將垃圾約分為26類,熊本縣水俁市約24類。記者曾走訪的德島縣上勝町在日本國內以垃圾分類細致而著稱,分類達到34類。 垃圾分類立法不斷完善 日本垃圾分類的歷史,其實就是法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上世紀50年代后,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垃圾問題日益嚴重,1970年12月25日,日本國會制定了《廢棄物處理法》,這部法律經過多次修改,目的是遏制廢棄物的排放,并對廢棄物進行適當的分類、保管、收集、運輸、再生和處理,保持清潔的生活環境,提高公共衛生。 雖然修訂了《廢棄物處理法》,但是廢棄物的產生依然非常龐大,確保最終處理廢棄物的工廠也非常困難,同時非法投棄垃圾也在增加。日本政府認為,為了解決廢棄物回收問題,需要擺脫“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型”的經濟社會,建設環境負荷小的“循環型社會”。 2000年6月2日,日本制定了《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該法提出,要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還規定了減少產生、再利用、再生利用、回收熱量、適當處理等的優先順序。這一法律對于減少垃圾和提高廢棄物利用率產生了重要作用。 廣泛宣傳,垃圾分類從小抓起 日本垃圾分類和節能環保意識密切相關,日本人從小就接受節能和環保教育。比如一些垃圾收集點的垃圾如未按規定分類,現場照片經常會被送到附近小學,作為學生課堂上的反面教材。不少日本人甚至形成了將垃圾帶回家分類的習慣。 記者曾參觀過水俁市的環境清潔中心。該中心經常針對市民舉辦垃圾分類的說明會,講臺前面擺放著分類樣本,電線、舊報紙、舊衣服、小型電器、礦泉水瓶、鋁罐、鐵罐等等,足足24種。玻璃瓶還要按透明、黑色、茶色、綠色和淡藍色分成不同的種類。 水俁市環境清潔中心副主任有村文明介紹說,水俁市在1992年之前只將垃圾分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1992年之后開始增加分類,最終達到24類。這可以有效減少垃圾量,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而德島縣上勝町不僅注重垃圾分類,2013年9月19日還通過了“零浪費宣言”,提出在2020年之前使上勝町實現零垃圾排放,盡最大努力消除焚燒和填埋的垃圾,建設不會產生垃圾的社會。 非營利組織“零浪費學院”接受上勝町委托,負責運營町內的“日比谷垃圾站”,幫助處理垃圾,還負責運營“循環商店”和“循環工作室”。循環商店是“免費的再利用商店”,町內家庭產生的無用物品,無論是町內居民還是町外來的游客,只要有需要,都可以隨便拿走。每年,約10噸的家庭用品被送到循環商店,約有8噸被拿走再利用。“循環工作室”則是將町內收集的舊和服、鯉魚旗等布料,由町內擅長縫紉的人重新加工成衣服和雜貨后銷售。 |
相關閱讀:
- [ 04-12]日本政府商討2018年內天皇退位 2019年初改年號
- [ 04-12]從核食到沖之鳥 臺灣看透日本的笑臉與翻臉
- [ 04-12]人口或將跌破一億 日本擬推免費教育提高生育率
- [ 04-12]日媒稱日本核電產業亮"黃燈":市場需求低迷 技術瀕臨斷絕
- [ 04-11]日本拒認臺灣在沖之鳥漁權 蔡當局“熱臉貼冷屁股”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