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北京約350公里、地處烏蘭察布市東北的化德縣,一座距今約8400年、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古村落遺址剛剛入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這就是化德縣裕民村遺址,它被確認為內蒙古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化德縣裕民村遺址位于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1.25公里處,遺址三面山丘環繞,北南向緩坡,呈簸箕形狀,海拔1460米。是2010年,當地考古部門配合集通鐵路復線工程建設考古調查時,發現了該遺址。2014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和化德縣文物管理所聯合再次進行考古發掘,歷時三年,發掘總面積3750平方米,如今,整個發掘面積約5000平方米。 “該遺址被確定為距今8400年左右,屬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一種文化遺存,是迄今為止內蒙古發現最早的考古學文化,在中國北方草原發現這么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比較罕見的。”裕民村遺址考古發掘領隊、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副館長胡曉農介紹道。前不久,經過北京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碳十四測定,該遺址出土的人骨距今8400年左右,出土的獸骨距今8200—7800年,由美國Beta放射性實驗室碳十四測定,該房址出土的碳粒,經樹輪校正年齡,為距今8400年左右,標志著這里是內蒙古最早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記者在現場看到,目前共出土房址14座、灰溝1條、墓葬1座。房屋依地勢坡狀分布,大小不一,房屋直徑280—400厘米,為圓形二層臺半地穴式,房址中部有圓形地面灶,灶面的燒灰土堆積較高,部分灶面上放置有石塊,有兩座房址發現有門道,門道為長條狀斜坡式。出土的5000余件器物中大部分為石器,有較少量的陶器、骨器。石器主要為半圓形石鏟、矛形器、三角狀石錐等打制石器和少量的磨盤、磨棒、磨石、石斧等磨制石器;陶器出土多為較小的陶片,主要為夾砂黃褐陶,質地疏松、器類簡單;骨器出土有骨鏟、骨錐、骨刀、骨鐮等。 “房屋存在雙層立柱的保護或有保暖的功能。”參與裕民村遺址考古發掘的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李恩瑞告訴記者,在部分房址內有多處用火的痕跡,灶上的灰燼土堆積較高,未發現灰坑,則表明當時的生活資料還不豐富。從出土的大量獸骨和生產工具以及器形簡單、陶質疏松、陶胎厚、火候低的陶器來看,該遺址的人群具有原始性,是以狩獵和采集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同時,在植物浮選樣品分析中,還發現了小米和蒿類籽等。在部分房址內大量集中出土動物骨骼,經鑒定有蚌、雉、鳥、狗、狼等。 “裕民村遺址文化,區別已知的其它考古學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早期,這一類遺存分布于陰山以北的草原地區,填補了這一地區的考古學空白,為內蒙古草原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譜系以及生業類型、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具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烏蘭察布市博物館館長李彪表示。 |
相關閱讀:
- [ 04-14]四川江口沉銀遺址考古出水文物3萬余件
- [ 04-14]世界級考古發現:江口沉銀遺址三萬件珍貴文物出水
- [ 04-13]堪稱世界級考古大發現 彭山江口沉銀發現文物三萬余件
- [ 04-13]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