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4月19日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的,每每回顧都沁心入脾,溫暖樸實。這樣的動情感召和諄諄囑托在任何時候都足以激起所有黨員干部的愛民、親民、為民之情之責。
讓網信事業造福人民,是習總書記談及的第一個問題,也是一再囑托“為了誰”的問題;建設網絡良好生態,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是總書記談及的第二個問題,“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
總書記開篇先講這兩個問題人民、民意、網絡群眾路線,為網信事業的發展指明方向和確定目標,這充分體現了網信事業的發展理念與當前的治國方略是一脈相承的,就是“以人民為中心”。體察和關切網絡民意,走網絡群眾路線,就是我黨為民服務和群眾路線優良傳統在網絡時代的發揚和傳承。
毋庸置疑,互聯網已經成為民眾生活的好幫手、好助手,成為人民交流、娛樂、獲取信息的最為便捷渠道,通過互聯網經濟、互聯網生活、互聯網傳播民眾已經享受到了信息社會的眾多福利。而隨著網絡表達和網絡問政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輿情民意和“草野”智慧的發源地和聚集地,成為民眾討論公共事件和參政議政的最重要和最便捷平臺。網絡民意的知察已經成為黨員干部當前時代走群眾路線的基本功和必備功。
過去的一年,政府在“互聯網+政務”方面大有作為。2月,中辦、國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11月進一步出臺了相關意見的《實施細則》。明確要求,要“擴大政務開放參與、擴大公眾參與”;對于網絡輿情和民意更是要求要“積極回應關切”,對于網絡輿情提出更為細致和明確的指導和要求“突出輿情收集重點、做好研判處置、提升回應效果”,“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要快速反應,最遲要在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這進一步體現了各級黨政干部從網絡輿情、網絡民意入手,踐行群眾路線的實際行動。
截止2016年底經過認證的“政務微博”16.4萬+,截止2015年底經過認證的“政務微信”10萬+。2016年今日頭條和一點資訊在政務號的發展上也突飛猛進,截止2016年底“政務頭條號”3.5萬+,“網信中國”一點號矩陣也成為一點資訊進軍政務的亮點。各級政府積極響應,維護政府網站、開通完善政務微博,甚至開始嘗試新花樣,推出APP等。網上訪民意,網下解民憂,縮短為民服務的時間,一些地方政府通過互聯網政務讓原本可能需要3天才能解決的民生難題,最快在1個小時內就能解決,服務效率大大提高,服務質量不斷提升。2017年“朝陽群眾”APP正式上線,開啟“互聯網+警務”新模式,試運營已來已經協助警方破獲各類案件63起。在互聯網+政務和積極回應網絡民意的協動互促下,網絡民意和群眾路線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
網信事業的發展與互聯網新技術密切相關,網絡民意和網絡輿情也隨著技術的發展而進行著變革。2009年被稱為我國的移動互聯網元年,經過8年的發展,移動互聯網以及手機端已經成為我國互聯網接入的主要渠道和方式,隨著5年多的政務“兩微一端”的發展,互聯網政務也開始以手機端為主。網民去了手機端、去了社交平臺、去了微信,截止2016年底,微信日登陸用戶高達7.68億,超過我國網民總數7.31億的整體規模。根據《2016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我國20-70歲人口總量約9.84億,微信用戶以18歲以上的成年人為主,因此按此預估微信日登陸量用戶占到20-70歲整體人口的78%。因此,網絡民意和網絡輿情的重點已經轉移到了移動端和社交平臺,UGC內容應該成為網絡民意關注和研究的重點。政務公號也越來越成為最重要的互聯網+政務平臺。
2017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輿情調查實驗室與騰訊指數合作進行央媒微傳播力的研究顯示,網絡中的央媒微信公號的傳播影響力巨大,以16家央媒微信公號兩會期間(3月3日-15日)的新聞傳播來看,微信公號的新聞有效觸達人數累計超過1600萬人次。而同時央媒的微信公號的傳播也顯示出不同于傳統媒體和網站的獨特特征,比如:微傳播的高聚合性,即大部分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集中于少量的一兩家公號;再比如當前新聞媒體的原創文章在網絡中的擴散主要是通過社交平臺到達受眾。這些關于網絡傳播以及微傳播等新的研究和探索值得關注,這些也蘊含和揭示了網絡民意可能的發展和走向,群眾去了哪,民意去了哪,黨員干部就應該往哪走,網絡群眾路線就應該根據群眾的互聯網使用實際和現狀進行不斷地革新和探索。
2004年4月20日中國首次接入國際互聯網,經過20多年的發展,互聯網已經在中國開始了第三個10年的發展。在技術和媒介的發展史上有一個著名的“30年法則”,第三個10年,已經到了“哦,又有什么了不起?只不過是一項標準技術,人人都擁有它。”可以想象互聯網在中國正在發展和即將到來的“第三個10年”的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因此,網絡民意和網絡群眾路線僅僅是開始,才剛剛探索,還有很多需要試驗、需要摸索、需要創新。廣大的黨員干部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準備好迎接互聯網帶來的更大的社會民意和政府治理的變革。
在西方社會學中,互聯網是被視為當前信息時代的基礎生產力和生產工具,是要重構社會制度文化以及權力關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國廣大網民的互聯網使用和他們的網絡空間的行為和文化,就是中國網絡社會的崛起和塑造的過程,因此,網信事業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工作,而是整個社會的重構和重塑。如果從這個更為宏觀的視角來理解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網信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我們是否更能體會其中的深意與寓意,更深刻和敏銳地覺察到網信事業的重要戰略意義。
一年很短,可做的事業有限;一年很長,所有的發展和變革都是一年一年的累積,“不積跬步,無以成千里”。“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各級干部無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群眾路線的講話和“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的網信講話,是需要一年接一年的回顧和學習,更需要通過愛民親民的質樸濃烈和勇敢智慧去創新、去踐行。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輿情調查實驗室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