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 綜藝節目《見字如面》近日結束了第一輪播出。該節目全網點擊量超過2.4億、合集單期最高點擊量超過6100萬、單曲點擊量最高也超過4000萬,成為今年第一季度網絡綜藝爆款。不僅如此,從開播到第一輪播出結束,該節目幾乎一直保持著“零差評”的成績,正能量、有情懷、溫暖這些似乎跟網絡綜藝節目“不搭邊”的詞匯,成了這檔節目最耀眼的標簽。更為重要的是,《見字如面》的受眾有75%是29歲以下的年輕人,42%的受眾年齡在24歲以下,這也改變了業界長期的刻板印象——以為年輕人不愛看很“正”的節目,只有“吐槽”“無下限”甚至“低俗”才能吸引他們的眼球。 可以說《見字如面》為網絡時代野蠻生長的綜藝節目進行轉型升級提供了借鑒。日前,一場名為“打造精品綜藝,傳承文化力量”的研討會在京舉辦。研討會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組織召開。與會專家以《見字如面》為例,為網絡時代綜藝走向主流文化獻計獻策。 網生代綜藝需求已多元化 騰訊視頻是《見字如面》獨家網絡播出平臺。“我們剛接到這個案子時是十分糾結的,我們的第一反應是:這樣‘正’的節目,放到網上年輕人會喜歡看嗎?”騰訊視頻綜藝業務部總經理兼企鵝影視副總裁馬延琨回憶道,“但作為個體,我們團隊成員都很喜歡這個節目。”內部討論的結果是,騰訊視頻決定進行一次大膽嘗試。 《見字如面》播出后的火爆完全超出馬延琨的想象,更讓她沒想到的是,該節目受眾大部分是年輕人。“年輕人對《見字如面》的喜愛,說明網生代的綜藝需求已經多元化,并在不斷變化。”馬延琨說。 “年輕觀眾愛看《見字如面》這樣的節目,一定程度上也給互聯網受眾重新畫了像。”在《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看來,長期以來,綜藝節目創作人員不相信網絡受眾——不相信他們的審美素養,不相信他們對好節目有天然的需求,所以創作中一味地“就低不就高”,這樣自然拉低了網上綜藝節目的審美下限。“現在我國網民數量已經超過7億,審美水平正不斷提升。”關正文說。 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周結說,《見字如面》的熱播反映出年輕人的觀念在變,互聯網也在走向成熟。因此,靠網絡傳播的綜藝節目要想獲得持續的生命力,就必須把握受眾的變化,尊重受眾的需求,及時進行節目的轉型升級。 以溫暖和愛打動人心 作為播出平臺,騰訊視頻對用戶的需求十分敏感。梳理近來網上綜藝節目的播出情況,馬延琨發現“一種返璞歸真的東西開始凸顯出來,那就是簡約、溫暖、有知識性、思考性和正能量的內容,正在成為用戶的核心需求”。 馬延琨的判斷被現實一再印證。除了《見字如面》,《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近來受到熱捧的節目都符合上述特征。相較之下,各種講“污段子”、鼓吹拜金的低俗節目要么受到政策調控被要求下架整改,要么在博得觀眾廉價的笑聲后曇花一現。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易凱指出,《見字如面》等節目帶給綜藝節目的經驗是,把每個人內心最柔軟的一面勾連起來就可以成為好節目。周結也認為,最能打動人心的是溫暖和愛,所以綜藝節目要想出精品任何時候都要把握住這一點。 此外,網絡時代,綜藝節目在堅守正確價值觀、追求真善美情懷的同時,形式上也應該進行大膽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認為,《見字如面》最大的創新,就是打破老樣態,實現了載體創新。在生活中,觀眾看慣了過多虛偽的溝通和客套,所以人們開始渴望真實、渴望感動,《見字如面》讀的是代表最終真摯情感的書信,滿足了人們的這種渴望。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論研究部主任趙彤也認為,像《見字如面》這樣的節目,以個人的點滴史為基礎,打開了個人的生活史、心態史甚至家國史,這種以小見大的操作方式,值得所有綜藝節目借鑒。 《光明日報》( 2017年04月22日 04版) |
相關閱讀:
- [ 04-21]集美志愿者分享暖心故事 傳遞志愿服務正能量
- [ 04-19]廈翔安“好媳婦”有愛心懂經營 用行動傳遞正能量
- [ 04-19][網信事業新成就]網絡新風傳遞充沛正能量 重慶網絡空間呈現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發展態勢
- [ 04-18]福大學子踐行團員使命 改編歌詞宣傳正能量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