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李丹丹)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21日指出,國內公共征信機構和市場化征信機構協同發展是未來征信業的方向。商業化征信機構深耕細分領域,為市場提供靈活高效的服務,但這種機構是有限競爭的,不能太分散,而要有相當的門檻。 她是在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APEC工商理事會共同主辦的“個人信息保護與征信管理”國際研討會上作上述表示的。 吳曉靈表示,個人征信不是一個簡單的資本逐利的新領域,而是一個專業性強、監管和合規性要求比較高的行業。成功運作的個人征信系統建設周期長、資金投入較大,需要長期的投入、大量的研發和艱苦的工作。 她同時強調,獨立第三方的地位是個人征信機構能夠進行可持續商業運營的必要條件。“獨立第三方地位的特征是機構的股權獨立、公司治理獨立、征信業務獨立和風險分析模型與數據源獨立。”吳曉靈指出。 值得指出的是,央行副行長陳雨露20日在同一研討會上也表示,在個人征信市場準入和業務活動開展中,要把握第三方征信的獨立性原則。征信機構在公司治理結構和業務開展上應確保獨立,防止利益沖突。開展業務要客觀中立,不能受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等其他主體的支配。征信產品和服務的使用不能與征信機構股東或出資人的其他業務相捆綁,不能成為股東或出資人謀取他利的手段。 基于征信的定義,吳曉靈建議,對個人征信市場應該建立分類監管框架:對于從事基礎的消費者信貸信用信息服務的機構采用征信業全牌照監管;對于利用消費者數據進行信貸信用風險分析服務的機構采用征信業專項牌照監管;對于從事個人數據服務的機構,且規模較大的,建議采用事后備案管理,積極推動行業自律。 據悉,美國征信市場已經發展了200余年,擁有征信業全牌照的機構僅僅3家。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IFC)東亞及太平洋區金融基礎設施技援線負責人賴金昌就指出,征信要解決的是信用信息的匯總和全面的問題,這種類型的機構不可能太多。 “國內的個人征信機構在未來發展中應注意把基礎性的工作做好、循序漸進,作為一項國家金融基礎設施要把基礎打牢,一味地追求跨越式發展并非是一件好事。”吳曉靈強調。 |
相關閱讀:
- [ 07-08]發改委:引入第三方征信機構參與行業信用建設
- [ 07-28]首批個人征信牌照發放在即 征信機構評分標準略異
- [ 07-08]融360確認與8家商業征信機構合作
- [ 05-13]首批民營個人征信機構接受央行“中考”
- [ 05-08]旅游局公布游客“黑名單” 或向銀行征信機構通報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