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廣西發展,習近平提出4個“下功夫”
2017-04-24 22:32:0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房小奇 趙舒文 |
分享到:
|
【學習進行時】4月19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西北海、南寧等地,深入港口、企業、重點項目、創新示范基地和文化單位,考察調研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對廣西發展,習近平有何思考?作出哪些部署?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廣西位于西南邊陲,是革命老區,是貧困地區,也是邊境地區、民族地區,實現廣西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對區域經濟和國家對外開放全局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廣西考察,習近平要求廣西“在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上下功夫,在轉變發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提高創新能力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開放上下功夫”,從這4個方面布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4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西考察。這是4月19日下午,習近平在北海市鐵山港公用碼頭親切看望在現場作業的工人們。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利用獨特區位,下功夫深化改革開放 廣西是西部地區唯一擁有出海口的省份,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獨特區位優勢。“在深化改革開放上下功夫”,首先就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習近平此次到廣西考察,一下飛機就考察了兩個地方,一是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二是鐵山港公用碼頭。 這兩處考察點,代表了廣西的兩大區位優勢,即歷史文化優勢和地理區位優勢。 北海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早期始發港。長期的對外通商交往史,形成了向海發展的文化和交流互鑒的精神,也就是習近平所說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互聯互通、推進文明交流互鑒的要求更為突出,更需要走“向海經濟”“向海之路”,更需要弘揚絲路精神、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說,“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強調“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言下之意便是要重視歷史文化,發揮好歷史文化的優勢。 “要想富先修路”,在沿海地區要想富也要先建港。廣西作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是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港口建設和港口經濟的優勢不言而喻。 在鐵山港公用碼頭,習近平察看碼頭運營,叮囑“一定要把北部灣港口建設好、管理好、運營好”。他提出4個“一流”,即“以一流的設施、一流的技術、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務”,為廣西發展、為“一帶一路”建設、為擴大開放合作多作貢獻。
|
相關閱讀:
- [ 04-24]習近平向中國-南非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首次會議致賀信
- [ 04-24]沖長天行方舟 習近平“航天寄語”引領航天強國夢
- [ 04-24]習近平同特朗普通電話 就朝鮮半島局勢交換意見
- [ 04-24]習近平同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
- [ 04-24]不負重托的“安徽答卷”——寫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一周年之際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