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東莞麻涌鎮 廣東正以實際行動爭當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排頭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廣東,在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要讓山清水秀成為常態。 惠州的金山河,原本是一條異味沖天的臭水溝,現在成了親水景觀樣板河,“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城河輝映、休閑漫步”。 泛舟馬滘河“花海”間,美不勝收的水鄉風情,讓人流連,有著中國糧油物流加工第一鎮稱號的東莞麻涌鎮,投入巨資,打造出有著鮮明特點的嶺南水鄉文化,轉型成為嶺南水鄉生態旅游第一鎮。 這一個個鮮活案例,生動地體現了廣東正在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提出的“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體要求,爭當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排頭兵。 去年廣東環保成績亮眼 2016年,廣東的環保成績不小。 這一年,全省空氣質量達標率達92.7%,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PM2.5、PM10年平均濃度分別為32微克/立方米、48微克/立方米,同比均下降5.9%,連續兩年全面達標,多個城市空氣質量長期位列全國74個重點城市前十。 這一年,主要江河水質總體良好,水質優良率和劣Ⅴ類斷面比例分別為80.3%和8.5%,完成90個黑臭水體整治,廣州、深圳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40%,順利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目標,實現“十三五”的良好開局。 同時,廣東實施《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完成大氣污染治理項目1500多項,基本淘汰珠三角地區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高污染燃料鍋爐。推進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14個地級以上市六項污染物年均濃度達標,深圳在全國一線城市中率先向世衛組織第二階段空氣質量標準推進。 今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任重而道遠。 2017年,廣東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廣東,為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在大氣污染治理上,廣東力求“穩”,穩中有進,為全國城市空氣治理樹立標桿。 今年,全省將全面開展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抓好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PM2.5和臭氧的協同控制,實現全省和珠三角地區空氣質量穩定達標,全面完成國家“大氣十條”和“廣東方案”的終期考核目標任務。 廣東將完成10萬千瓦及以上現役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 加快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深圳市將實現公交車純電動化,廣州、佛山等市新增公交車要實現純電動化,全省要基本淘汰黃標車。 積極推動船舶、非道路移動機械和港口污染防治。推動道路揚塵污染控制和飲食油煙治理,全面禁止生物質和垃圾露天焚燒。完善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和大氣質量信息定期發布。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開展秋季臭氧削峰專項行動。 在水污染治理上,廣東要“進”,積極進取,確保全面完成國家考核目標任務。 廣東省71個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Ⅰ-Ⅲ類)比例達到81.7%以上,喪失使用功能(劣于Ⅴ類)水體比例控制在8.5%以下。加大東江、西江、北江、韓江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庫水質保護力度,強化飲用水源保護,推進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規范化建設,確保地級以上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100%達標。重點推進廣佛跨界河流、深莞茅洲河、汕揭練江、湛茂小東江污染整治,繼續推進石馬河、淡水河、深圳河、東莞運河、榕江等重污染流域整治。推動廣州、深圳市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 土壤污染防治則要做到“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防控”。 以有色金屬礦采選、有色金屬冶煉、電鍍、鉛蓄電池制造、制革等重污染行業為重點,深入開展農用地、在產企業用地和關閉搬遷企業地塊土壤環境詳查。在詳查基礎上梳理建立土壤治理修復地塊項目庫,編制完成全省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開展土壤污染防治試點示范。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市開展關閉搬遷企業地塊再開發環境監管試點。 東莞市開展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試點示范。韶關市加快推進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 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美麗鄉村,美好未來。 廣東將印發實施廣東省農村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解決農村飲用水源、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禽畜養殖污染治理等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環境問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今年,廣東將制定實施《珠三角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將珠三角地區打造成為現代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深度融合的綠色發展樣板。 |
相關閱讀:
- [ 04-25]延平區召開美麗鄉村總體規劃評審會
- [ 04-21]福建三村莊躋身“美麗鄉村百佳范例”
- [ 04-20]華安:13個美麗鄉村建設完成投資1500萬元
- [ 04-19][書記縣長在忙啥]福安書記調研美麗鄉村建設
- [ 04-19]互聯網+村民服務中心 “加”出湖南桃江美麗鄉村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