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6日電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發改委25日組織召開電視電話會議,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對統籌做好煤炭去產能、保供應、穩價格等重點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會議指出,要更加注重運用市場化法治化辦法去產能,在確保安全和減量置換的前提下有效釋放先進產能,促進煤炭價格回歸合理區間。 圖片來源:發改委網站 會議指出,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去產能的攻堅之年,面臨許多新的風險和挑戰,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短期和長期、減法和加法、供給和需求的關系,努力實現科學精準去產能、有序有效去產能。 會議要求,要準確把握當前煤炭供需和去產能的新變化新特點,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去產能,狠抓責任落實,確保完成各項任務目標;另一方面要統籌處理好去產能、保供應、穩價格的關系,采取有效措施,確保煤炭穩定供應。當前要重點做好八個方面工作。 一是更加注重運用市場化法治化辦法去產能。要遵循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優勝劣汰退出落后產能。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強化市場監管,繼續加大環保、國土、質量、安全、能耗等監管執法力度,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堅決嚴肅查處,倒逼落后產能加快退出。 二是堅持在確保安全和減量置換的前提下有效釋放先進產能。安全生產是紅線底線,減量置換是“十三五”期間新增產能的基本要求,任何釋放產能的措施,都必須以安全生產和減量置換為前提。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要按照相關文件要求,加快推動符合條件的優質產能煤礦生產能力核定,加快已核準項目建設和聯合試運轉,加快推動國發〔2016〕7號文件之前已實施且具備條件的項目核準。 圖片來源:發改委網站 三是采取綜合措施促進煤炭價格回歸合理區間。要組織開展好煤炭中長期合同簽約履約情況調研督導,對達不到要求的企業實施必要懲戒,督促產運需各方更大范圍、更高比例簽約履約。各地要按照抑制煤炭價格異常波動備忘錄有關要求,積極引導煤炭及相關企業建立長期穩定、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促進煤炭價格回歸合理區間,特別是動力煤價格進入綠色區間。 四是科學把握去產能力度和節奏。各地要根據本地區供需實際,科學把握去產能的時序和節奏。去產能任務在時序安排上要注重與接續資源有效銜接。要重點去長期停工停產的“僵尸企業”,違法違規和不達標的煤礦,安全保障程度低、風險大的煤礦,以及其他落后產能煤礦。去產能力度大、煤炭供應壓力大的地區,要提前考慮產能退出后的資源、運力接續工作,并制定相應的保供方案。要根據資源、運力情況,利用淡季提前把電廠存煤提高到合理水平。 五是大力促進清潔能源多發滿發。要進一步優化電網調度,建立跨省跨區調峰和備用資源共享機制,切實保障清潔能源優先上網,在更大范圍開展清潔能源調峰電廠試點,緩解棄風棄光棄水,有效減少火電出力,降低電煤消耗。要按照“誰調峰、誰受益”的原則,建立調峰機組激勵機制。抓緊啟動清潔能源現貨交易試點,逐步增加交易規模,擴大試點范圍,完善輔助服務交易規則。同時,要推動重點用煤企業包括電廠內部挖潛,通過節能降耗進一步減少電煤需求。 六是以更大力度和更配套的措施促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鼓勵發展煤電聯營,深入推進煤電一體化、煤焦一體化、煤化一體化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推動不同煤種、不同規模、不同區域、不同所有制的煤炭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形成若干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鼓勵不同所有制的企業相互參股,發展混合所有制,實現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各主要產煤地區要利用當前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研究實施方案和具體措施,在推進煤炭上下游聯營、兼并重組等方面做出成功案例。 七是進一步嚴格安全生產要求。督促煤炭企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禁止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煤礦復工復產,堅決禁止增加安全風險的超能力生產,堅決禁止增加安全隱患的超層越界生產。引導煤炭企業加大安全投入,彌補安全欠賬,進一步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同時,要督促企業更加科學地對待安全檢查,除已發現存在安全隱患的煤礦外,不能以集中停產的方式來應對安全“體檢”,要在正常生產狀態下查找安全隱患,要以確保安全的方式治理安全隱患。 八是大力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在履行中長期合同、嚴控劣質煤進口、實施減量置換、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各地要引導煤炭企業恪守誠信,對嚴重失信行為,有關部門將列入失信企業黑名單,實施聯合懲戒。 |
相關閱讀:
- [ 04-25]國家郵政局出具行業審查意見、國家發改委下達中央預算投資
- [ 04-17]省發改委出臺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新管理辦法
- [ 04-15]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就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答記者問
- [ 04-14]發改委:要特別重視建立和完善分享經濟領域信用體系建設
- [ 04-14]國家發改委:確保雄安最終建成國際一流城市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