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在特高壓領域,他的名字就是品牌,是“招牌”,“有他在,大家承建項目有底氣!”他所負責的電網工程一次性成功投運率達100%,曾獲得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也曾摘取中國建筑工程最高榮譽——魯班獎。 從1998年至今,他一直奮戰在電網建設一線,足跡踏遍神州大地,點亮了上百個電網“明珠”,為千家萬戶送去光明。 他就是王開庫,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安徽送變電工程公司變電施工分公司主任工程師、項目經理。 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安徽送變電工程公司變電施工分公司主任工程師、項目經理王開庫 刻苦鉆研,練就一身絕活 醫者講究“望、聞、問、切”,而電網建設者更需要練就一顆“大心臟”和“順風耳”,關鍵時刻比各種儀器來的更快、更方便一些。 特高壓換流站建設的技術核心主要看施工A包。A包的核心工作就是閥廳安裝,閥廳“心臟”則是換流閥。每個站僅換流閥的價值就高達10億元人民幣,換流閥安裝更是被業內人士形象地比作“心臟里的手術”,而王開庫就是“主刀醫生”。 2013年,王開庫帶領他的團隊首次作為施工A包建設±800千伏金華換流站,眼前最大困難是“不會”——沒有A包施工經驗、技術空白,一切都要重頭學。 換流站閥廳設備繁多,安裝設備就如同搭設“超級積木”,而說明書又浩瀚如煙,一次圖、二次圖、閥組圖、水路圖、廠家圖......儼然就是一個小型圖書館。 一般的技術人員,就是裝到哪看到哪,紙不離手,裝上就算完成任務。而王開庫并不滿足于“裝得上”,他要“快裝”、“裝好”。他深諳“笨鳥先飛”的道理,便找來各類技術資料,裝了滿滿兩大箱,白天工作忙,他就利用晚上的時間學習,一點一滴地積累。一個工程干下來,他小紙條寫了3000多個,筆記記了5大本,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A包施工的“百事通”,也把所有圖紙熟記于心,磨練成現場移動的“圖紙庫”,達到了“心中有圖”的水平,大大節約了施工時間,提高了施工效率。 閥廳閥組所連接的光路、電路、水路就如同人體的“毛細血管”。直徑1.5毫米高壓光纜對壓力、拉力很敏感,在操作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接觸不良,甚至折斷。加之,閥組間空間狹小,操作面窄,光纜很難插接到位。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王開庫認真分析原因,反復試驗,終于發現在極度靜心的情況下,成功插接能聽見微小的“咔嗒”響聲,而聽不到的合格率不到20%。就是憑借這雙“順風耳”,“聽音讀芯”的絕技幫助王開庫建設的換流站光纜插接成功的效率大大提高,最終實現全站光纖插接成功率100%,保證了工期。 工作中時時不忘創新 不同的氣候條件,電網建設面臨的挑戰都不同。遇到問題,王開庫總會積極去解決。 2015年,王開庫來到靈州±800千伏直流換流站,在西北賀蘭山下建設“電力源泉”。期間面臨著低溫嚴寒、大風降雪的惡劣氣候環境。加上設備供貨不及時、主吊車施工期間多次進退場等不利因素,各種技術難題接踵而來…… “特別是如何克服風沙揚塵對端子箱帶來的影響,下了不少功夫”,王開庫說,端子箱作為變電站與控制室的紐帶,對保證特高壓變電站的安全穩定運行具有重要意義。 為減少檢修和除塵次數、降低投運后運維的工作量,他多次嘗試,努力在端子箱內部再安裝一層防護網,制作了一款防風沙端子箱。 這樣一來,不僅滿足了特高壓±800千伏靈州換流站端子箱防風沙的要求,研究成果也為后續西北地區變電站等其他電氣設備防風沙提供了寶貴的技術經驗,并獲得了中國建筑業協會QC二等獎。 而此前在±800千伏特高壓裕隆換流站工程中,為了實現GIS設備無塵安裝,他帶領項目團隊設計了一系列防塵、防潮措施,建立GIS無塵安裝廠房,自制倒運設備小車,保證設備100%潔凈進入GIS室,最終實現該站全部GIS設備無塵安裝。 近期,在合肥肥北500千伏變電站建設中,王開庫和項目團隊開創性的把特高壓換流閥無塵安裝技術運用到常規GIS安裝中,自行設計、開發了“六防塵、三控制、一提高”可移動拼裝式GIS防塵安裝系統,樹立了行業新標準。 在代表電網施工領域世界最高水平的特高壓戰場上,王開庫牽頭創立行業工法7項,取得國家專利授權6項,創造10余項科技進步成果,發表科技論文20余篇,參與編制多項培訓教材、施工工藝導則在國家電網公司平臺發布。 挑戰“電力天路”忐忑又有信心 當初和他奮戰的同事,可能早已退出一線。但在特高壓戰場,他的名字就是品牌,是“招牌”,所以他并沒準備停下來,而是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挑戰”。 新疆昌吉至安徽省宣城市古泉的±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這條橫跨大半個中國版圖的“電力天路”線路全長3324公里,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電容量最大、輸電距離最長、設備技術最先進的首條±1100千伏特高壓輸電直流線路。 再過一個多月,他將再次趕赴一線,負責這項工程的建設,該工程是國家電網公司在特高壓輸電領域持續創新的重要里程碑,刷新了世界電網技術的新高度。 “與現在的±800千伏相比,它的輸電容量提升50%,技術難度也遠遠超過±800千伏,這個項目開啟了特高壓輸電技術發展的新紀元,能參與,機會難得。”面對這么多個世界第一,王開庫心里很清楚,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一線磨煉近20年,他早已成為行家里手,是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型專家、高級兼職培訓師,安徽省電力公司科技攻關團隊核心成員。 明明曾獲不少贊譽,在行業內“鼎鼎有名”,卻謙虛地說,自己始終在學習,這也許就是工匠的精神之一吧,追求極致! |
相關閱讀:
- [ 04-28]“八閩工匠”事跡報告會舉行 張廣敏出席報告會
- [ 04-28]民航工匠精神主題論壇在榕舉行 培植弘揚工匠精神
- [ 04-27]朱林榮:發揚“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匠精神”
- [ 04-27]鐵畫工匠葉合:以鐵為墨 千錘百煉乃成形
- [ 04-27][當代知識分子風采]沈良:從小“學徒”到大“工匠”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