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桂陽4月30日電 題 湖南桂陽90后回鄉創業“送外賣” 創百萬業績 作者 王丹青 “我們就像桂陽本土版的‘中國合伙人’。”27歲的趙天佐說起他和兩個朋友共同創業的過程,臉上帶滿笑意。他們三個都是“90后”大學生,畢業后回鄉創業,加盟“餓了么”外賣,目前已經取得了月均銷售額10萬元的成績。 “餓了么”外賣服務平臺于2016年6月入駐桂陽,趙天佐三人在一間不到100平米的辦公室開啟了創業夢。 “創業是一件讓人熱血沸騰的事,我覺得它能使我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趙天佐2014年從大學畢業,先后在上海、武漢等地工作過,賣過保險、干過教育培訓,在事業單位工作一段時間后,自己創業的念頭越來越強烈。 “現在國家對創業這么扶持,我們正是奮斗拼搏的年紀,很想嘗試一下。”2016年4月的一次同學聚會,讓趙天佐找到了創業路上的第一個合伙人雷艷霆。 雷當時在家管理自家的便利店,他們的創業就是從這個小便利店開始的。趙天佐說,雷艷霆在經營便利店時,提出了同城生活服務的想法,將商家與淘寶結合,進行貨物的同城配送。兩人覺得其中大有商機,于是一拍即合,說干就干起來了。 從家里借來創業啟動資金,兩人去長沙實地考察,最后確定了加盟“餓了么”品牌。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調研和準備,趙天佐、雷艷霆帶著傳單發遍了桂陽的大街小巷,不厭其煩地拜訪各家商戶。 2016年6月25日,“餓了么”正式開始送餐,第一天就接到了20個訂單。 “當時我們就兩個人,一個人接單,然后一個取餐、送餐,剛開始的一個月,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兩點,沒有休息過。”趙天佐說,創業并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公司的運營、聯系商家等一件件事情撲面而來。 “開業不久后,我們遇到了創業的瓶頸,要繼續發展必須要招人才進來。”由于缺乏管理經驗,并且遇到了資金周轉困難,“餓了么”遇到了創業中的瓶頸,趙天佐找到了當時在外地從事酒店管理工作的同學羅智榮,在他的說服下,羅智榮辭掉了外地的工作,加入了他們的團隊。 “我們同學這么多年,他倆的人品我信得過,加上我很小就在外地讀書,不在父母身邊,也想回家來創業,可以照顧父母。”羅智榮的加入,讓這個創業團隊如虎添翼。 招人、開拓市場、員工培訓……團隊的經營走上了正軌。在三人的努力下,團隊不斷擴大。由當初的4人,到現在已經擁有28位員工,其中17位是外賣配送員。 但創業這條路并不是一帆風順,因為市場競爭壓力大,“餓了么”外賣曾一度陷入困境。 “要真正打開桂陽的市場,必須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解決問題。”送外賣,最重要的是客戶的服務體驗,站在客戶的角度想,一要“快”,二要“衛生”。于是,三人決定從內部抓起,制定了“40分鐘送達”制度,要求外賣員必須在40分鐘內將快餐送到客戶手里。在食品安全方面,他們聘請有健康證的外賣員,并定期給外賣箱消毒。而對外,則是將商家的服務費透明公開化。就這樣,憑著一份真誠和踏實,打動了商家和顧客。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餓了么”成為當地不少市民的外賣點餐選擇。現在,趙天佐和他的伙伴們每天能接到500多個訂單,最多的一天接到了780個訂單。 “我很幸運,國家支持創業,給予的政策也越來越優厚。創業教會我,行動比思考更重要,方法總比問題多。”趙天佐說,未來,他希望能開拓更大的外賣市場,將服務做得更好。 |
相關閱讀:
- [ 05-01]汀溪90后民警王遠同駐守偏遠山村 工作認真獲好評
- [ 04-28]90后大學生坐擁千萬身家,能力比拼爹更重要
- [ 04-27]90后夫妻辦養老餐廳兩月虧損近兩萬:把公益做到底
- [ 04-25]90后“中年危機”:“假矯情”還是“真焦慮”?
- [ 04-24]武漢一90后小伙與父母吵架吞下兩支水性筆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