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產量增加、氣候影響等因素,河南多地出現蒜農來不及抽蒜薹以及蒜薹價格暴跌的情況,部分蒜農甚至直接將蒜薹扔掉。當地鄉政府利用媒體宣傳幫助蒜農抽蒜薹,并商討采取設立大蒜協會等方式避免類似現象再次發生。專家認為,蒜薹價格暴跌根源在于供求失衡,建議通過行業協會以及大數據等方式解決問題。 價格暴跌 部分蒜薹直接扔掉 蒜薹,又稱蒜毫,是指蒜生長到一定階段時在中央部分長出的莖。近日,河南多地到了蒜薹豐收的季節,但蒜農卻面臨蒜薹產量過剩、價格暴跌等意外狀況。 多名村民反映,河南開封縣、杞縣等地大量蒜薹滯銷,部分此前擴大生產面積的蒜農甚至沒法在收獲季完結前抽完全部蒜薹,來不及抽的蒜薹會影響大蒜繼續生長。 開封縣西姜寨鄉水流村委黃崗村村民畢榜付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由于2016年大蒜價格上漲,當地農戶普遍增加了大蒜的種植面積。種植面積增加了,但人手沒增加,到了應該抽蒜薹的時節,一個人一天加班加點也僅能抽完半畝左右。 畢榜付說,這些天來,他基本上凌晨3點就下地干活,中午回家匆匆扒兩口飯,沒時間休息就要回到蒜地,一直到天黑看不清才收工。 辛苦抽出來的蒜薹遭遇價格暴跌,部分蒜農只能直接將蒜薹扔在河里或者路邊。 老張是開封市通許縣孫營鄉東趙亭村的村民,家里已經種了好幾年的大蒜。老張稱,今年蒜薹豐收后,價格卻接連下跌,此前還是每斤1.2元至1.35元之間,結果4月30日晚降到了5毛錢一斤,5月2日早上直接跌到了3毛錢一斤。老張家一共有3畝地種了蒜,每畝地至少虧損1000元。 杞縣也是河南省大蒜的種植大縣,同樣是此次蒜薹滯銷的“重災區”。北青報記者聯系到杞縣蘇木鄉“種蒜大戶”孟先生,今年他家共種植40畝大蒜,截至目前,他已經扔掉了6000余斤蒜薹,而去年蒜薹收購價格在每斤1.5元左右,扔掉的6000余斤虧了近萬元。 孟先生介紹,“收購商不收散裝的蒜薹,他們要求一捆一捆扎好,現在蒜薹長得很長,都卷起來了,包裝捆綁麻煩費勁,時間上根本來不及。” 產量暴增 導致一系列問題 多名蒜農均認為,導致蒜薹價格暴跌的原因是“種蒜的人太多了”,結果蒜薹的產量超過了實際需求。 據當地蒜農介紹,西姜寨鄉種植大蒜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了,開始時種植面積比較小,后來大蒜價格不斷上漲,種植面積也隨之增加,“現在這里適合種蒜的地區幾乎全種成了蒜。”西姜寨鄉后常崗村一位劉姓蒜農對北青報記者說,剛擴大種植面積的時候也時常擔心大蒜跌價,但前幾年價格一直不錯,就沒當回事。不過劉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即使跌價了,種蒜還是比種其他作物要劃算,“蒜一年可以收兩次,蒜薹是一次,大蒜又是一次,而且無論在產量或價格上,大蒜都比小麥、玉米等農作物高得多,農民收入會更高。” 蒜薹收購商楊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今年的蒜薹價格突然大幅度下降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楊先生認為,蒜農種植面積太大只是一方面原因,運費和市場管理費價格高了是另一個原因,這直接導致收購商掙不到錢,收購欲望下降了。蒜薹的產量暴增放大了流通環節的一系列問題,連儲存蒜薹的冷庫都飽和了。 請市民“免費拔” 抽一斤送一斤 據當地媒體報道,在發生蒜薹大面積滯銷的杞縣,縣委和縣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穩定蒜薹價格:一是政府出資收購蒜薹;二是動員全縣客商收購蒜薹儲存到冷庫;三是動員社會力量收購蒜薹,支持蒜農;四是動員杞縣本地經紀人聯系外地客商來杞縣收購蒜薹。 開封縣西姜寨鄉政府則動員了一場“免費拔”活動。 西姜寨鄉政府工作人員呂海杰告訴北青報記者,4月29日,鄉政府組織工作人員到貧困戶家里幫忙抽蒜薹,同時與河南經濟廣播、開封廣播電臺等媒體合作,招攬開封地區的市民下鄉參加“免費拔”活動。 “我們在鄉政府門口進行組織,讓村民帶領來參加活動的市民回家,并教他們怎么抽蒜薹,市民抽一斤我們送一斤。” 呂海杰認為,蒜薹滯銷至少有兩個原因,主因是2016年大蒜價格走高,導致今年種植面積擴大,另一個原因是近期的氣候問題。呂海杰介紹,蒜分為早熟蒜和晚熟蒜,今年4月當地一直處于低溫狀態,導致早熟蒜的生長比較慢,但是五一前氣溫突然升高,所有蒜薹都迅速成熟,導致早熟蒜和晚熟蒜出蒜薹的時間重疊在一起了。“兩茬蒜薹都集中在同一時間,一下就變成了供大于求,賣不上價了。另外產量暴增的同時,收獲蒜薹的勞動力也跟不上。” 呂海杰表示,人工抽蒜薹的費用一直都比較高,一個熟練的蒜農一天最多也就抽出180斤左右,人工費大概每斤一元,所以如果雇人抽蒜薹,每天則要180元至190元。“但是現在蒜薹每斤也就賣四五毛錢,抽一斤還要賠錢。” 當地籌備成立“大蒜協會” 北青報記者聯系了遼寧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副會長張廣勝,張廣勝認為,蒜薹價格暴跌主要原因還是供求失衡。他解釋稱,農產品的生產有一個周期及滯后,“農產品一下子上市,但市場的需求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消費比較穩定,可能就會出現價格暴跌這樣一種情形,總的來講是供求失衡,這也是農產品特有的一種現象。” 之所以農產品會出現這種現象,張廣勝認為是農戶缺少對信息的動態把握,農戶不像大中型的工商業者對信息把握那么及時,“工商業在產業鏈方面會有控制,生產者之間有一些合作,但農戶多半是散戶,沒有一定的生產組織,而且對風險的認知還不夠,就出現了谷賤傷農的現象。” 張廣勝認為,解決這類問題的辦法必須依靠多方面共同協作,“單一的農戶還是有難度的,要形成生產者聯盟、合作社,包括和大型的商家機構來合作,采用契約式生產的方式,要避免跟風。” 張廣勝也建議政府部門來搭建平臺,“可以幫助農戶形成規模比較大的聯合體和行業協會,來做一些信息和資源共享。現在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例如用大數據來挖掘信息,及時傳輸到農戶的終端,在生產決策的時候就考慮到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各方面還是要協同來應對。”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西姜寨鄉政府正廣泛邀請外地客商前來收購蒜薹,同時也正在討論成立“大蒜協會”的事,以避免今后再出現類似問題。 |
相關閱讀:
- [ 05-03]武夷山一村民直接飲用山泉水 結果“悲劇”了 呼吸道內取出三厘米長活水蛭
- [ 05-02]莆田荔城新度善鄉村一村民違建 回復:已拆除
- [ 05-02]云南2名村干部聘村民煮飯 用低保金抵工資被處分
- [ 05-02]大學生村官有活力村民熱情高 半年籌850萬修路款
- [ 05-02]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將迎新突破 村民可以土地經營權入股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