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不久前推出“阿波羅計劃”,宣布開放其在無人駕駛領域的成果和平臺。幾乎同時,谷歌稱其久經測試的無人駕駛“終于要正式上街拉客”了。百度和谷歌等互聯網公司的深耕,無疑將加快無人駕駛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速度。但基于對技術發展的長期關注,筆者認為對無人駕駛技術最好采取“有限應用”態度。其實不只無人駕駛,所有人工智能領域都只能替代人類的事務性工作,決策性工作還需由人來做。 首先是因為人工智能與人的應變不同。飛機是最早采用無人駕駛的領域,人類早就掌握了起飛和降落的自動駕駛能力,即所謂“盲降”。但為什么直到現在還是由飛行員來人工完成所有起飛和降落動作呢?原因就是危機狀況下的應變,比如面對沒訓練過、沒接觸過、在以前職業生涯中也沒相關經驗的突發情況。好萊塢大片《薩利機長》中的英雄機長,就是依靠飛行員特有的應變決斷能力,果斷將雙發停車的飛機迫降在哈德遜河上。面對這種危機狀況,人工智能很難如飛行員這樣妥善應對。 還有其他一些情況,比如無人駕駛依靠雷達探測路況,但不可能關注到路況以外的未知情況。假如前方出現火山噴發或恐怖襲擊等與路況無關的突發情況,無人駕駛系統不會像人那樣明智決策調頭避開,而會忠實地前往目的地,那就把乘客丟進了巨大風險中。 即使我們認為現實世界是客觀的,那也是極不確定的客觀,未來往往不會原原本本按照你的預期演化發展。無論什么系統什么智能什么算法,都無法去除“現實世界的Bug”。人工智能發展到現在,最有能力的表現無外乎AlphaGo和Master打敗九段圍棋大師,但那只是跟某一個人博弈,而無人駕駛是要跟整個世界的不確定性博弈。 再從倫理角度看,當面臨兩難困境時,人類除了功利選擇,還會做出道德判斷。假如前方突發山體滑坡,巨石落下砸到車子的瞬間,駕駛員是用自己這一側撞上去還是用副駕駛一側撞上去?如果副駕無人或坐著無關緊要的人,人往往會聽從本能;但如果坐著心愛的人或孩子,我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犧牲自己。這種人所獨有的犧牲精神明顯違背生存邏輯,不要指望人工智能做得出來。 在這些困境被突破之前,筆者只支持有限的無人駕駛或人工智能應用。人工智能雖美,但我們還是要保持足夠的冷靜和理性。(瞬雨 作者是技術經濟觀察家) |
相關閱讀:
- [ 04-14]日本警察廳公布無人駕駛汽車公路試驗標準草案
- [ 03-15]153億美元!英特爾收購無人駕駛技術公司
- [ 03-14]英特爾收購以色列無人駕駛技術公司
- [ 03-02]能載人又會聊天的無人駕駛車數月內亮相美國校園
- [ 01-05]韓國2月起將首推無人駕駛電動公交車載客服務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