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 題:“到付”快遞詐騙防不勝防個人隱私保護機制“不能等” 互聯網時代,網上購物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可層出不窮的詐騙“陷阱”,卻隨之而來,花樣百出的新型快遞詐騙讓人防不勝防。業內人士和專家呼吁,盡快建立快遞業個人隱私保護機制,從源頭上抑制快遞詐騙的野蠻生長。 不見“商品”的“到付”快遞成詐騙新渠道 近日,湖南的田先生收到一份標注“重要文件”的“貨到付款”快遞,以為是公司發的,沒多想便簽收了,打開包裹發現“商品”竟是幾張廢紙。 田先生給發件人打電話,卻一直聯系不上。再查詢快遞單號,發現單子上的寄件地址為北京朝陽,實際卻是從湖南岳麓發出,這才意識到遭遇了“到付”快遞詐騙。 無獨有偶,北京的趙女士也有過類似經歷。未網購的她卻收到了標注著“化妝品”的到付快遞,簽收后發現是劣質商品;她向發件人討說法,對方電話卻一直占線。“這不是詐騙嗎?”趙女士十分氣憤地說。 記者發現,自去年5月以來,多地網友遭遇了類似騙局。“自己會接收大量快遞,有時想都沒想就簽收了,結果拆開后發現空空如也。”據網友們反映,這些快遞大多是三無洗發水、香水、首飾品等,成本只要幾塊錢,有時索性是廢紙,但貨到付款的價格卻要幾十元。 “詐騙分子利用大家網購的習慣,讓收件人到付簽收,再通過貨到付款和實際貨品的價格差,賺到了錢。”一名網友表示。 公安部門一位辦案人員告訴記者,這類快遞到付詐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假快遞員”,直接欺騙受害者的到付錢款;另一種則是詐騙分子寄件,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后,利用一些快遞公司的漏洞,寄送一些不值錢商品讓快遞公司代收貨款。 該辦案人員說,快遞實行實名制后,目前大多數的“到付快遞詐騙案件是第一種。這種新的詐騙方式引起了多地警方的關注。 詐騙伎倆屢得逞 維權陷困境 記者對“到付”快遞的詐騙行為進行了調查,發現許多快遞營業點填寫快遞單時,即使不寫詳細地址,只要有寄件人姓名跟手機號也可以寄送。對于發生的貨到付款糾紛,大多數快遞員稱自己只負責寄遞商品,難以分辨貨品的真實價值,“送或者不送都很難,不送會被投訴,送了,客戶發現上當后也會投訴。” 順豐快遞一客服人員告訴記者,快遞公司一般都直接與發件人結算,快遞員派送到付快遞時會提醒客戶驗貨;如果收件人當時拒收,快件就可以被退回。一旦快遞包裹簽收付款,快遞公司很難不與商家履約,貨款便很難追回。 有些快遞員表示,雖然實名制都在推行,但是執行缺少監督,寄件人不出示身份證很常見,即使出示了也無法辨別身份證的真假。 “大部分快遞公司有代收貨款和貨到付款業務,此過程中快遞公司應對商家資料進行備案審核。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真正落實。”浙江某快遞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類似到付快遞騙局中,一些快遞公司因有一定利益分成,往往“睜只眼閉只眼”。 記者發現,到付快遞詐騙發生后,有關部門也很難查到嫌犯。寄件人的手機號要么根本無法接通,或直接關機。另外,不能確定寄件人是以個人名義還是公司名義寄送,導致返還金額過程出現模糊信息且不易查詢到。而且,對于小額詐騙,警方大多只能記錄,只有詐騙金額達到一定額度才能并案處理。 “由于到付款金額通常不算高,大多數受騙民眾不會追究。”一法律界人士坦言,民眾維權意識淡薄、違法成本低,也是這種詐騙伎倆屢屢得逞的原因之一。 專家:盡快建立快遞業個人隱私保護機制 受訪的多位專家認為,到付快遞詐騙的出現,是快遞業個人隱私泄露、市場監管力度不足的一個表征。抑制這類詐騙的蔓延,要加大對快遞業的監管力度、建立快遞業個人隱私保護機制,從源頭應對到付詐騙。 卓躒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高潮認為,詐騙分子一般不會只實施一次詐騙,批量發送詐騙快遞涉及金額到一定程度,便屬于刑事詐騙犯罪。他呼吁加大監管力度,對未嚴格實施實名制發件而造成民眾損失的快遞公司,根據過錯程度予以相應懲戒。同時,盡快建立快遞業個人隱私保護機制,在整個流轉過程中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 菜鳥網絡資深安全專家王樂介紹,目前消費者隱私被竊取的主要方式有面單拍照、內鬼泄密、系統軟件漏洞以及外掛竊取等。從趨勢上看,通過線下的面單信息泄露隱私的比率逐漸上升。菜鳥網絡已開始聯合各家快遞公司啟用更安全的隱私面單,可在快遞面單上隱去消費者的姓名電話等信息,從而阻斷線下盜取信息的通道。王樂說,除了隱私面單,更安全的解決方案是啟用物流云,對數據全程加密,從源頭上保護消費者隱私。 永聯物聯智庫資深顧問孫杰表示,目前來看,隱私面單有一類是隱藏關鍵信息,如隱藏收寄件人手機號碼(的一部分);還有一類是二維碼面單,快遞員必須通過掃碼才能看到收寄件人信息。 孫杰指出,要推進隱私面單技術普及,需要全行業進行數據打通,這需要時間及過程。例如,除了快遞企業的信息打通,快遞業“最后一公里”的第三方物流平臺和快遞企業的數據對接同樣重要。 孫杰建議,由于“重要文件”一般人很難拒絕,且很難分辨,對于到付包裹接收要尤其謹慎。若“到付件”不是自己網上購買的物品,或近期沒有接收重要文件的預期,尤其是那些完全陌生的包裹,且支付費用又超過一般快遞費用的,要慎重對待。 中國快遞協會副秘書長楊駿說,由于快遞運輸的鏈路很長,包裹層層經手后才能抵達用戶手中,每一個環節都存在信息泄露的風險。目前,不止快遞協會及快遞企業,國家相關部門和機構也在關注這一課題。除了快遞實名制外,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相應管理辦法也會相繼出臺。 |
相關閱讀:
- [ 05-05]廈門千余快遞員兼職社區消防員 將接受消防培訓
- [ 05-05]“重要文件”類快遞到付詐騙事件頻發 監管待加強
- [ 05-04]小區快遞柜成快遞員不送貨上門理由 律師:可投訴
- [ 05-04]福建今年將開展20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 健全快遞實名收寄制度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