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5月9日電(記者郜婕)多名中外專家9日出席聯合國在香港舉辦的一個論壇時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倡導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契合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也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提供契機。 當天舉行的“PPP國際論壇”由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舉辦,主題為“通過以人為本及有效的PPP實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2030年計劃”。活動主論壇邀請政府機構、國際組織、社會資本、學術機構等各方代表,重點討論國際社會如何發展PPP以支持實施“一帶一路”。 香港特區政府“一帶一路”專員蔡瑩璧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時說,與聯合國提出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同年,中國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向世界勾勒“一帶一路”的框架和重點。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這一倡議的重點之一,是實現沿線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宏大目標“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也為發展PPP模式提供契機。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今年發布的報告,亞太地區2016年至2030年間每年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為1.7萬億美元,而這一地區目前可提供的投資額僅為該數字的一半左右。蔡瑩璧說,這一資金缺口僅靠政府投資難以填補,正是PPP模式可發揮作用之處。 主論壇討論環節,總部設于澳大利亞的全球基礎設施中心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希思科特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一直強調基礎設施投資在可持續提升生產力和推動國際貿易等方面的重要性。“世界對‘一帶一路’如此感興趣,原因之一在于它契合這一追求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全球背景”。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副行長丹尼·亞歷山大說,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動經濟增長的前提在于合理選擇和運營項目,并結合當地民眾和經濟發展需求,以實現可持續性。就這一點而言,“一帶一路”提出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屬于“雙贏合作”,對項目所在國家的經濟發展將產生“轉變性”影響。 就“一帶一路”應該選擇哪種基礎設施項目,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院長嚴厚民建議,不應把眼光局限于“單個建設項目”,而要規劃與這一基礎設施相關的整組投資,以確保項目可持續進展并助益當地經濟。 |
相關閱讀:
- [ 05-05]聯合國報告:尼日利亞兒童備受“博科圣地”侵害
- [ 05-10]聯合國駐中非共和國維和部隊遭襲十余人死傷
- [ 05-05]聯合國報告說尼日利亞兒童備受“博科圣地”侵害
- [ 04-28]肯尼亞常駐聯合國代表:“一帶一路”利好非洲發展
- [ 04-25]美國務卿將赴聯合國主持安理會朝鮮問題部長級會議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