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同志們,大家好。今天我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來講一下“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我主要講三個問題:第一,“一帶一路”倡議的緣起;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及其影響;第三,“一帶一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促進作用。
一、“一帶一路”倡議的緣起
2013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這個倡議在各國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大家關心的內容主要有:第一,這個宏大的倡議能夠完成嗎?第二,它從何處入手?第三,它的組建該由誰來領導?雖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在國際上引起了種種反響甚至質疑,但這些都是正常的。而且現在看,“一帶一路”倡議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李克強總理到新西蘭訪問,兩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這表明“一帶一路”倡議獲得了積極的響應。
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億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將近1.5億平方公里,海洋面積超過3.5億平方公里。陸地面積中,除去高寒、炎熱、沙漠等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帶,真正宜居的面積大概有1億平方公里。
“一帶一路”涵蓋的面積有多少?大概有8000萬平方公里,占人類宜居面積的80%。
我們以新西蘭為例。如果“一帶一路”從新西蘭開始,在新西蘭的某個港口,當港口的各種信號服務、配套設施建立起來之后,船隊就可以停靠在那。如果貨物能夠到達天津港或者曹妃甸港,然后從北京出發向北走,經過張家口到呼和浩特,從呼和浩特向西北走,就會穿過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再向西走,就會到伏爾加格勒,向北可以到莫斯科,再向西北方向走就到了圣彼得堡,從圣彼得堡的港口出去可以到波羅的海。波羅的海的上中段有斯德哥爾摩,東南方向是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下波羅的海是丹麥。過了丹麥向西就到了英國的北海??梢?,絲綢之路經濟帶從新西蘭出發,經過中國大陸,到了俄羅斯,再到波羅的海,一下子到了英國。既然這條道路的終點是英國,那么英國為什么不加入到這個倡議中來呢?所以,英國在帶頭加入“亞投行”之后,現在正在討論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給英國帶來的影響。
核心提示:“一帶一路”倡議在最初提出來的時候,也曾受到不少的質疑。但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證明,無論是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耙粠б宦贰钡某h與建設,是中國為世界進步提供的中國方案和頂層設計,是中國為全球發展所做的重要貢獻。
換一個角度,如果從新西蘭出發,到達中國的天津、大連、青島的某個港口,經過北京或者石家莊,向太原、西安、鄭州等方向走,到了重慶或者成都,再到新疆或者云南。如果從云南往南走,可以到中國南海,再到印度洋。如果從成都向新疆方向走,越過中亞,就進入了歐洲大陸。特別是從漢堡港出去之后,又到了英國的北海。既然“一帶一路”建設的落點總是會在英國,那么英國人就會更加重視“一帶一路”給英國帶來的影響。
如果走“一帶一路”的南線,怎么走?從新西蘭出發,穿過太平洋的中段,到達印尼。如果是從印尼的北端走,就會進入南海,那么附近的包括菲律賓的港口都可能會日漸忙碌起來。過了新加坡的港口,出了馬六甲海峽,向西北走就到了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從印度洋穿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就進入了地中海,埃及和希臘都有大的港口在這附近。沿著地中海向西走,穿過西班牙的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向北走就又到了北海。
從我描述的“一帶一路”的北線、中線和南線可以看出,這三條線路跨過的地域形成的經濟輻射帶有多大?大概在6700萬平方公里到8000萬平方公里左右。如果在這6700萬平方公里到8000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進行建設,修建高速公路或鐵路,或者在地下或地表鋪設各種管網,加上航空客運和貨運,形成空天地一體化運營。如果在這三條線路上,每隔30公里設立一個信息協調和人員休息的集中配送中心,每隔70公里有一個小城市,每150公里有一個大城市,每250公里有一個超大城市的話,那么北線、中線和南線能帶動多少個城市發展?。《疫€會促進城市群和城市群之間的國民經濟體系產業鏈跨區、跨境的延伸與整合。這樣來看“一帶一路”倡議,就會發現它的畫面是宏偉的——它覆蓋了三分之二以上宜居人口的陸地,惠及了地球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
這么大的一個倡議,建設時間大概需要多久?我計算了一下,各種城市及其基礎設施產業鏈的延伸和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建設完成,大概需要75年。
75年是個什么概念?就是到2090年。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經過兩年的傳播,參與的國家越來越多,不僅有發展中國家,也有發達國家。而且有更多的國家在逐漸認同“一帶一路”倡議,在準備加入。
事實上說,無論怎樣評價“一帶一路”在21世紀的意義都不為過。如果從新西蘭出發不是向西走,而是向東走,那就是南美洲了。如果向東北方向走,就可以到達墨西哥、美國、加拿大,穿過白令海峽,可以到加拿大的最北端。
實際上,“一帶一路”并不僅僅是把陸地整合在一起,也要把海洋連接起來??梢哉f,七大洲、四大洋都在“一帶一路”的可連接范圍之內,是非常宏偉的。
核心提示:“一帶一路”倡議在最初提出來的時候,也曾受到不少的質疑。但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證明,無論是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一帶一路”的倡議與建設,是中國為世界進步提供的中國方案和頂層設計,是中國為全球發展所做的重要貢獻。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及其影響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
1980年以后,世界各國文明的發展、各國關系的整合受一個思想的影響特別大——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亨廷頓認為,文明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上升到文明級別的沖突往往是難以和解的。
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當我們從整個人類文明發展來看就會發現,在中國的歷史上,天人合一、文明的和諧與共存占據了絕大多數的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面積的形成,就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過程。這也是我們與西方所不同的一點。
如果向未來看,很可能文明的和諧與共存會超越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的理念。這是我們對東西方文化的高度總結,既有歷史的積淀,又有對未來文明的憧憬。
下面,我們從“文明的沖突”的角度,做一個抽象的總結。
比如戰爭,有沒有級別呢?當然有,戰爭是沖突最劇烈的一種表現。換句話說,文明的沖突有沒有強烈程度的不同?當然有。
比如,邊界沖突是最低級別的。兩個國家在邊界出現沖突的時候,往往是由于邊界的劃分,或者由于邊界邊民的事件引起兩個國家之間的武力沖撞。幾年前,柬埔寨和泰國就在邊界的寺廟附近發生沖突,但在幾個月內問題就緩和了。所以說邊界的沖突是最低級別的戰爭。
比邊界沖突級別更高的是領土之爭。領土之爭不是指邊界的沖突性事件或者就某個建筑物的劃界不同而產生的紛爭,而是大塊領土之間的競爭。1931年以后,日本軍隊逐漸占領了中國的東北三省。1937年,日本越過了盧溝橋,想消滅整個中國。日本這種在領土上的野心帶來了什么?是我們八年的抗戰。如果算上日本侵略東三省的歷史,就是14年的時間。所以說領土之爭可不是幾個月就能解決的,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可以看出來。
比領土之爭更高級別的戰爭是政治性的沖突,也就是理念和制度不同帶來的沖突。這反映在政治領域里,可不是十年八年的時間就能解決的,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比如冷戰時期,在不同地域、不同國別、不同同盟之間,戰爭頻發。雖然1991年蘇聯解體,但是即使是在今天,這種政治理念的戰爭也仍然在某種意義上延續著。例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強調的價值觀統一的聯盟。這就是政治理念上的同盟,它可能會引起沖突和戰爭。
比政治戰爭更高的是宗教戰爭。而比宗教戰爭更高的是文明意義上的戰爭。
由此可以看出,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是以戰爭為標桿的,所以說文明的沖突是非??膳碌?。
而習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看到了人類沖突的另外一面,即文明的和諧和共存性質的繁榮。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所追求的目標,而不是沖突。
美國的日裔學者福山寫了一本書——《歷史的終結》。他認為,歷史在發展方向上會終結到一個方向或者一條道路上,也就是美國的道路,即所謂的“自由市場+人權+法治”。他認為這個市場體系會成為全人類的發展方向,一個國家不管現在是處于不發達、中等發達還是高度發達的國別經濟體上,未來都要終結到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的“最優”制度構架基礎之上。
但是很快,福山在幾年以后就把自己的觀點給調整了,他說他沒有錯,但是歷史錯了。他認為美國偏離了那本書的方向。但是實際上,福山做出“歷史終結”的觀點太倉促了,這不是一個影響世界的學者應該采取的方法。
冷戰時期,在共產主義聯盟和資本主義聯盟沖撞的時候,一些與蘇聯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組成方式、發展方向一致的國家組成了一個陣營,西方國家組成了另一個陣營,而不發達的經濟處在世界舞臺的邊緣位置,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個時候是意識形態領先,遇事先“站隊”,所以那個時候的沖撞是非常大的。
核心提示:“一帶一路”倡議在最初提出來的時候,也曾受到不少的質疑。但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證明,無論是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一帶一路”的倡議與建設,是中國為世界進步提供的中國方案和頂層設計,是中國為全球發展所做的重要貢獻。
我們看人類的歷史會發現,從人類出現以后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有三個問題沒有解決。
第一,饑餓。很多沖突爆發的原因往往就是爭取資源。比如國內出現問題的時候,有的國家利用戰爭的方式到海外搶奪資源,通過輸出災難,讓自己國家保持穩定。這是一種特別貪婪的方式。我們且不說非洲地區的饑餓問題,就從人類整體上來說,發展中國家因技術不發達、因發達經濟體的侵略,都經受過饑餓。
1981年,我到黑龍江調研。那時候,我們的單產比美國要高很多。1984年糧食大豐收的時候,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8200億斤,其中,全民消費了8000億斤糧食。所以那一年我們有200億斤糧食的剩余。而在此之前,1976年,我們的糧食產量是7600億斤,而全民需要7700億斤的糧食消費。也就是說,雖然糧食豐收了,但還有100億斤的糧食缺口。可以說,饑餓是20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如果調查一下緬甸或者老撾的部分地區,抑或是問一下南美和非洲的一些地區,會發現,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群體中都出現過某種意義上的饑餓現象,而 饑餓會帶來資源的爭奪。
第二,瘟疫。大家都聽說過天花病。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把包括天花病毒在內的眾多傳染病帶到了美洲。1520年,一個感染了天花的奴隸從古巴來到墨西哥,這成了美洲大陸土著居民噩夢的開始。1979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世界已經消滅了天花病。但為了謹慎起見,世界許多國家還是給孩子進行天花疫苗的接種。
除了天花以外,還有很多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困擾著我們。比如2003年的SARS,來的快去的也快。從整體意義上來說,20世紀以后,瘟疫對人類的影響基本上處于能夠控制的范圍內,人類在面對疫情時不再是束手無策。
第三,戰爭。20世紀以前,人類對戰爭基本上是沒法控制的。但是從今天來看,民族之間的融合以及構建共同體已經成為一個趨勢。雖然仍有極端分子圖謀發起戰爭、引起沖突,試圖分裂某個國家,但從人類整體上來看,20世紀以前的三件事——饑餓、瘟疫和大規模的戰爭沖突——變得可控了。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21世紀才有可能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核心提示:“一帶一路”倡議在最初提出來的時候,也曾受到不少的質疑。但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證明,無論是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耙粠б宦贰钡某h與建設,是中國為世界進步提供的中國方案和頂層設計,是中國為全球發展所做的重要貢獻。
下面我們講由沖突向文明的和諧以及構建命運共同體發展的第二個延伸內容,就是我們是從哪兒來的。
經考古發現,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的最早人類距今有300萬年。但在非洲大陸上,考古發現了人類祖先的一顆牙齒,距今約460萬年。
假定說人類是從非洲走來的。距今100萬年前,地球上97%以上的陸地和海洋是被一個“冰帽子”覆蓋著的,也許是因為非洲正好在赤道附近,太陽日夜照曬,局部的溫度變化以后露出來一塊陸地。所以最早的人群可能是在那兒出現的。當時的人類不能創造工具,也沒有衣服,只是一個高級動物群類。那么,當時人類進行生產的時候是種什么形態?一定是采摘,就是采挖地上或地下的種子、根部或者果實。而在采摘的時候,是要移動的。因為樹木和果實的生長是有周期的,要找到能吃的東西,就要移動??梢哉f,人類早期的經濟是以遷徙和移動為基本增長方式的。
就非洲的人類來說,向北或者向南走都會越走越冷,冰雪還沒有融盡,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沼澤。所以最佳遷徙路線帶應該是沿著同一緯度向東或向西走。然而,無論是向西還是向東走,都很快就到了非洲大陸的邊界,所以比較適合的方向是往東北走。
隨著冰層的融化,地球呈現洪水、溪流和動植物共存的狀態。當一部分連接非洲和亞洲的冰橋還沒有完全融化的時候,一部分人就通過冰橋從非洲進入到了小亞細亞地區。一部分人可能由此向西北走,過了愛琴海,進入歐洲平原大陸;另一部分人繼續向東或向東北方向走,進入安納托利亞高原。沿著安納托利亞高原繼續向東走,就會到達恒河的上游。但是,當時的人們還不能到恒河平原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去,因為那里到處是臭蟲、蚊子、蛇、鱷魚等動物,對人類來說是禁區。也不能翻越喜馬拉雅山,因為那里太冷了,翻過山就進入了青藏高原,是高寒地區。所以還得向東走。假定走到甘肅的天水,那里環境適宜人類居住,溫度也適合,人類很有可能會在那個地方定居下來。
一旦定居下來,人口就會快速增加,就會導致采摘的果實不夠吃,所以人類可能會南下。從天水向西南走,過了四川,進入云南。直到現在,瀘沽湖畔的摩梭人還是母系氏族社會,這是3000年前的制度化石。
在黃河中下游平原,有近100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由于黃土是沙粒性的壤質,雨水特別容易滲下去。而長江中下游平原,是紅膠泥的土壤。一頭牛在黃土高原半天就能耕一畝地,而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兩頭水牛一上午才能耕三分地。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于人的體力和動物的體力。所以,黃河中下游平原單位面積需要的勞動力可能只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所以在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的族群發展得更迅速,人口繁衍得也特別快。
所以說,中華民族是非常幸運的。人類在這個地方的發展,從采摘經濟、定居農業,一直到工業革命以前,中國的黃土平高原地區具有巨大的自然稟賦優勢。所以在王安石變法的前后80年間,中國的人均GDP比歐洲高1.25倍。
假定說人類從移動采摘遷徙型經濟發展到了定居農業,而在工業革命之后到今天,經過七八代人的集體努力,我們的工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舉個例子,中國的鋼鐵產量將近占世界的一半,水泥、煤炭的產量也名列前茅。
地球上適宜人類居住的1億平方公里的陸地上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文化,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經濟組成方式和信仰,但是從歷史的長河看,我們是一個共同體,我們的祖先在移動遷徙的時候碰到的問題和我們今天在探索地球和宇宙天體時所碰到的問題是一樣的。所以,為什么要發生沖突呢?我們肩負著同樣的使命,有著共同的理想追求,同時也在共同尋找未來發展的繁榮時刻。
核心提示:“一帶一路”倡議在最初提出來的時候,也曾受到不少的質疑。但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證明,無論是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一帶一路”的倡議與建設,是中國為世界進步提供的中國方案和頂層設計,是中國為全球發展所做的重要貢獻。
20世紀以后,人類面臨的問題“老三樣”變成了“新三樣”。
第一,人類有生命存在的權利。生命存在的權利是人最基本的權利。生命存在的權利首先包括生活權,然后才是經濟權、話語權,我們不能割裂地把人權理解為自由和選舉。要承認生命的權利,有了生命,還要呵護生命,讓生命健康成長,有一個光明的未來,這就是人類在21世紀面臨的問題。
命運共同體存在嗎?當然存在。比如,不管中國和日本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但在追求生命個體和生命整體存在并尋找繁榮未來的這一點上,中日應該是一致的。但首先我們應該解決歷史問題。現在,日本總是想忘掉歷史看未來,這是絕對不可以的??次磥硪涀v史。不記住歷史,侵華的歷史怎樣得到正確的認識?不記住歷史,殖民地的丑陋事情怎樣得到公平的校正?
第二,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什么叫幸福?并不是收入高就幸福。我們發現,很多人收入高了反而不幸福了——城里人不高興,農村人不高興,工人不高興,農民不高興,知識分子不高興,干部不高興,領導也不高興。什么樣的人高興?當滿足了饑餓、擺脫了瘟疫、控制了戰爭以后,你會發現變得比任何時候都幸福。
第三,追求生命的延長。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年齡劃分標準作出了新的規定:18歲至65歲為青年人。很多地方,大媽和大叔們都愛跳廣場舞,這就是追求生命的長遠和幸福的表現。
總結一下,20世紀以來人類面臨的新三個問題是什么?——承認生命的權利、擁有生命的權利、追求生命的延長和健康的權利??梢哉f,習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恰當其時的,具有非常廣闊的視野。
核心提示:“一帶一路”倡議在最初提出來的時候,也曾受到不少的質疑。但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證明,無論是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耙粠б宦贰钡某h與建設,是中國為世界進步提供的中國方案和頂層設計,是中國為全球發展所做的重要貢獻。
三、“一帶一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的重大促進作用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一帶一路”上有一條線路叫“魯新歐”,是從山東的青州市出發,沿北線從新疆一直到歐洲。雖然青州只是一個縣級市,但是青州的文化產業發展得非常好。所以以青州作為“魯新歐”的氣墊,能夠提升商品貿易中的文化貿易。
如果從青州出發,走天津的陸港,這樣就會在天津和青州形成各種各樣的港航集輸運(港務、航道、集裝箱運營),形成便利貿易中介。什么是便利貿易中介?比如貨物還沒有卸下來,但是可以把票據先接下來,告訴收貨方貨已經到達天津港了。這樣一來花費的僅僅是等候所需的租金,而不是額外的運輸費用或者貨物沒運到的罰金??梢哉f,便利貿易一定是生產性服務中介和非銀行類金融機構中介的對接。
假定運輸到蘭州去的話,蘭州是我國溝通新疆和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咽喉型通道,是隴海線的連接中心。不僅是魯新歐,還有廬新歐(廬州、新疆、歐洲)、渝新歐(重慶、新疆、歐洲),如果都有一部分列車要從蘭州過的話,那么蘭州的物流該有多么發達。
當集聚區的生產性貿易中介和非銀行中介達到500家時,會不會出現一種園區內部的中介和中介之間的支付和結算呢?誰來處理這些票據呢?這樣就會出現評估、授信、征集、回購、擔保、托管、置換、保理、貼現、租賃、信托、法律、會計關聯等各種各樣的第三方市場平臺。這樣一來,物流園區就升級為第三方平臺園區。
到了烏魯木齊之后向西走,就可以到達霍爾果斯口岸。跨境貿易集聚園區怎么建設?雙方該如何結合?不同的貨幣怎樣進行兌換?怎樣對貨品進行定價?這個時候你會發現,貨幣市場出現了。
到了國外,比如到了巴基斯坦,那里的道路需要建設。經過10年、20年的建設,巴基斯坦的經濟也就發展起來了。這個過程中,文化的交流是跨境的,我們了解了巴基斯坦的文化,巴基斯坦也了解了我們國家的文化。這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一個體現。
從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出發走海路,向西可以穿過印度或者伊朗的某個地方到達伊拉克的巴格達。從巴格達再向西走,到達地中海。如果希臘或者意大利的港口建設好,并且和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起來,那么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就可以在愛琴海匯合。這樣一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世界性港口出現,希臘的經濟也就不用再去苦苦哀求別國了。
從希臘到意大利,再穿過瑞士,向東到奧地利、匈牙利,再向東就是烏克蘭。從瑞士向北可以進入德國。由此可以看出“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各種各樣的融合。假定說來自于青州的集裝箱在漢堡港停留裝卸,那么連帶著青州的文化也都帶到那兒去了。
核心提示:“一帶一路”倡議在最初提出來的時候,也曾受到不少的質疑。但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證明,無論是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耙粠б宦贰钡某h與建設,是中國為世界進步提供的中國方案和頂層設計,是中國為全球發展所做的重要貢獻。
不僅是陸路,海路也是這樣的。舉個例子,從英國的北海出發向西走,就可以到達美國的佛羅里達或者加拿大的某個港口。所以說,“一帶一路”能夠在貿易方面建設成空天地一體化的大交通網絡,這個大交通網絡不僅有陸上的公路、鐵路、輕軌,還有地下管道,空中還運行著各種各樣的衛星、無人飛行器和航空器。一旦這種大的交通網絡建設起來,國際間的交通就會變得更加方便。而人類經濟的整合、交通的整合帶來了什么?物流的輸送。物流的輸送又帶來了貿易中介的集聚。貿易中介的集聚發展起來之后就是新的城市,小城市與大城市連接之后,大城市會變得更繁榮,小城市會變得更宜居。不同的人群都能夠尋找到自己的目的地,人類也就變得更加和諧。
如果“一帶一路”的空天地一體化交通大網絡完成以后,某些機器和某種貨物的運輸就不再是機械化動力推動了,而是智能管理;經濟也不再是制造經濟,像大車間、流水線、自動化之類的,而是基于大數據和網絡基礎上的智慧智能經濟。此時人類追求的不再是擺脫瘟疫、戰爭和饑餓,而是把“新三樣”問題——對生命的尊重、對幸福的追求和對健康的渴望——變成實際。
當“一帶一路”初步建成、歐亞各國連接起來的時候,人類可能就奔向了智慧和智能經濟的方向。到那個時候,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等很有可能變成落后的企業形式。
“一帶一路”倡議在初步提出的時候,受到了不少人的質疑。經過幾年的努力,有幾十個國家參加進來,幾百個項目正在建設。所以我想說,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面臨著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為世界提出宏大的倡議,并誠邀世界各國積極參與,為人類的未來貢獻中國方案、中國的頂層設計、中國的操作流程、中國的項目和實施。
今天的主題是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看“一帶一路”倡議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裂變的時間點上——舊的經濟在緩慢發展,甚至其中的某些部分在收縮和淘汰;新的經濟在快速發展,我們要積極得適應。當新經濟和老經濟拉鋸結束的時候,“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目標也就實現了。
今天,我從三個方面——“一帶一路”倡議的緣起、“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及其影響、“一帶一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的重大促進作用——闡釋了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角度看“一帶一路”的形成和發展。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