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14日電 題:母親節策劃:“缺覺”媽媽,無薪職業 “媽,我衣服在哪?”“媽,我餓了!”“媽,晚飯吃什么?”“媽,這些都交給你了。”…… 母親,被譽為“世上最辛苦的職業”,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孩子“布置”的各種工作。即便如此,這份無薪職業還是有數以億計的人搶著干。 此前一項涵蓋全世界1.5萬余人的調查顯示,四分之一的母親每晚睡眠時間少于5小時,遠低于醫生建議的7至9小時睡眠。值此母親節之際,中新網記者帶你聽聽那些“缺覺”母親的故事。 圖為“同桌媽媽”陶艷波和楊乃斌。受訪者供圖 “同桌媽媽”陶艷波 多少日夜辛勞,換來失聰孩子喊聲“媽” “媽媽,你到底為什么愛我?”3月初,當楊乃彬站在央視節目《朗讀者》舞臺上,用較為清晰的聲音讀出冰心作品《不為什么》片段時,許多觀眾被他的表現以及他母親“感動中國人物”陶艷波多年的付出而感動。 朗讀者楊乃斌,八個月大時就因一場高燒患有聽力障礙,也因此,他早早就被醫生和外界判定“他這一生就只能那樣”。但一個人的堅持,讓楊乃斌的生命出現了奇跡,從無法說出一個詞匯,到順利考上重點大學,16年,5840天,34560個學時,他的學習生涯,全部都有“同桌媽媽”陶艷波的陪伴。 奇跡發生的背后,是陶艷波十多年的無私付出。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陶艷波回憶,為了孩子能夠像正常人一樣說話、接受教育,那些年,自己很難睡個安穩覺。最難的是楊乃斌小時候,當時孩子一個詞匯都無法說出,又被醫生告知,如果錯過語言恢復期,即7歲之后聲帶變了,孩子就一輩子都不會說話了。為此,陶艷波特地去學了唇語,并利用各種時間,找出各種方法試圖讓孩子發出聲來。 經過探索,陶艷波把一些生活中的事物都編成卡片,上面畫著圖,下面寫字,背面寫上拼音,然后,讓孩子的手摸著她的咽部,感受她聲帶的變化,再看她口形的變化,一遍一遍地教。 陶艷波坦言,整個學習過程非常艱苦,有些音用了好多年才學會,有些詞匯更是花了幾年的功夫,比如,“媽媽”一詞,她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孩子才發出聲。 “那些年,我沒日沒夜的找方法,一遍一遍地教,效果并不明顯,有人勸過自己放棄,但我認為我孩子很聰明,一定能行。”陶艷波說,“直到有一回,孩子說了聲‘媽媽’,那一刻,我眼淚嘩嘩地掉下來,我就知道我孩子能行。” |
相關閱讀:
- [ 05-14]福原愛母親節送祝福 網友:中國好媳婦
- [ 05-14]世界各國歡慶母親節:“套路”再多,真情不改
- [ 05-14]漳州消防用87盤水帶拼出“母親節”字樣祝福母親
- [ 05-14]2017廈門城市微公益母親節特別行動走進嘉蓮、安兜
- [ 05-14]母親節助力消費市場再掀“購物潮” 廈門商場主打親情牌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