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他們,從冰川、凍土、沙漠中“掘金”——記一群扎根荒原的科研“追夢人” 在騰格里沙漠西南邊緣一高速公路邊建成的尼龍網治沙方格護坡上,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屈建軍(中)在與團隊成員測量沙生植被生長狀況(5月10日攝)。冰川、凍土、沙漠,是令人生畏的“苦寒之地”,卻也是開展相關科研工作的天然實驗室。在祖國遼闊的大西北,有一群寂寞的“追夢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行走、蹲守、常駐在人跡罕至的高原、荒漠,扎根冷僻地,甘坐“冷板凳”,聚焦“冷門”學科,幾代人接力,用知識、汗水甚至生命,不斷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為國家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為人類進步貢獻中國智慧。他們,就是蘭州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新華社記者 郭剛 攝 新華社蘭州5月14日電 題:他們,從冰川、凍土、沙漠中“掘金”——記一群扎根荒原的科研“追夢人” 新華社記者任衛東、譚飛、張文靜 冰川、凍土、沙漠,是令人生畏的“苦寒之地”,卻也是開展相關科研工作的天然實驗室。在祖國遼闊的大西北,有一群寂寞的“追夢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行走、蹲守、常駐在人跡罕至的高原、荒漠,扎根冷僻地,甘坐“冷板凳”,聚焦“冷門”學科,幾代人接力,用知識、汗水甚至生命,不斷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為國家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為人類進步貢獻中國智慧。 他們,就是蘭州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 康世昌,中國科學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一次冰川科考途中,他和3名同事遭遇風吹雪。風雪如刀,眼睛根本睜不開,扎好的帳篷找不到,在冰天雪地里,4個人愣是站了整整一晚。“冰凍圈人的野外科考都可能遭遇危險,有人甚至在絕望中寫好了遺書。因為熱愛,我們一直堅持。”康世昌說。 賴遠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研究員,被稱為解碼高原凍土難題的“魔法師”。青藏鐵路昆侖山隧道,海拔4648米,是世界高原多年凍土區第一長隧道。有一次在尚未打通的隧道里對凍土取樣,缺氧加上隧道通風不暢,賴遠明突感頭痛劇烈,呼吸困難,被送下山時還一路嘔吐不止,可謂“死里逃生”。“凍土工程研究就像一座挖不完的礦山,我和同行們要挖山不止,一根筋走下去。”賴遠明說。 |
相關閱讀:
- [ 05-15]高校科研輔助人員生存隱憂:收入低等致行業人才缺乏
- [ 05-04]一滴血能測癌癥? 科研團隊回應:測的是患癌風險
- [ 05-02]國防科研戰線上的一員闖將劉勁松:只有不可替代才有話語權
- [ 04-14]郭青云:30年初心不改 駐扎高原傾盡心力做科研
- [ 04-12]大熊貓 “星雅”“武雯”赴荷蘭參加科研合作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