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面上出現疑似白鱀豚 白鱀豚是我國長江獨有的古老物種,也是世界稀有的淡水水生哺乳動物。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稱,白鱀豚科考隊在長江蕪湖段目擊、拍攝、記錄到兩頭疑似白鱀豚,由此引發廣泛關注。有專家學者根據科考隊拍攝的影像資料指出,現身長江的實為江豚。對此中國綠發會表示,正邀請專家對影像進行鑒定。 科考隊拍到兩頭疑似白鱀豚 5月14日上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發會”)通過其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 5月14日6點30分,中國綠發會白鱀豚科考隊在長江蕪湖段目擊、拍攝、記錄到兩頭疑似白鱀豚,相關“數據、圖像處理中,待科學家最終確認”。 據媒體報道,白鱀豚是我國長江獨有的古老物種,是世界稀有的淡水水生哺乳動物,被譽為“長江女神”。隨著長江經濟活動日益頻繁,白鱀豚的數量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僅剩400頭左右,在1997年的一次大規??瓶贾?,科學家在長江僅發現13頭白鱀豚。2006年,來自7個國家的科學家對長江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野外白鱀豚科考行動,結果沒有發現一頭白鱀豚。2007年中外科學家宣布,白鱀豚功能性滅絕。 5月14日下午,“中國綠發會”再次發微博敘述了發現疑似白鱀豚的過程。微博中稱,當天的考察取證工作于早晨5點58分開啟,初向江面時,科考隊隊員發現了江豚躍出江面的情景,隨即攝像拍照跟隨江豚“而上”。隨著江豚兩三個、四五個一群的情景多次出現,中國綠發會隊員決定登上隨輪的小型快艇并貼近拍攝,六點十幾分,三次看到疑似白鱀豚拱形躍出水面并露出鰭背的情景。由于怕驚擾豚群或主航道大輪船給豚群帶來傷害,科考隊小艇立即返回出發點。 此后,中國綠發會先后發布了多段白鱀豚工作組拍到的部分“疑似白鱀豚”影像,并稱“專家意見有反復”,公布影像“供大家研究,誠征真知灼見”。 專家稱從形態判斷實為江豚 根據中國綠發會公布的“疑似白鱀豚”影像等資料,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名水生生物專家向北京青年報記者表示,從照片和視頻來看,水中出現的動物“應該都是江豚”。 工作人員在觀測白鱀豚 這名專家表示,江豚和白鱀豚的形態差別非常大,白鱀豚有長長的吻部,有背鰭,身體呈青白色,而江豚嘴巴圓圓的,沒有背鰭,身體為黑灰色。此外,江豚出水較快,較靈動一些,而白鱀豚相對優雅,“從(出水)形態來看,應該都是江豚”。 該專家稱,把公布的影像資料放大可看出,視頻中出現的一幕“是江豚側著出水時露出的胸鰭和尾鰭”,“江豚的胸鰭和背鰭的尖都是銳角,而白鱀豚的背鰭是一個大大的鈍角,是完全不一樣的”。 5月15日中午,中國綠發會在微博中發布一則說明。說明中稱,該會在14日微博中提到的“專家意見有反復”,針對的是另一段科考隊員劉先生所拍攝的視頻,該段視頻經放大后有專家認定為是兩只江豚一前一后首尾相銜,14日下午,中國綠發會還分別上傳了兩段在小艇上最前線的隊員所拍攝的影像資料?!肮嫉哪康氖菫榱吮M快組織更多人批評、研究、確認,讓公眾了解情況,誠征真知灼見”。 聲明稱,也有專家在后兩段的影像中看到了江豚,由于提供的錄像肉眼識別不夠清晰,中國綠發會正在邀請專家采用技術圖像識別。 此發現對生態保護有意義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介紹,所謂功能性滅絕有兩層含義:一是種群稀少,功能喪失,對生態環境影響微小;二是數量下降至無法保證種群繁殖的需要,就是不能實現種群繁衍功能。 對此,上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專家表示,功能性滅絕并不否定還有少量白鱀豚個體存在。北青報記者查詢發現,在此次中國綠發會宣稱發現疑似白鱀豚之前,2016年 10月,有民間科考隊也曾表示在安徽蕪湖黑沙洲江段發現疑似白鱀豚蹤跡。 據該專家介紹,2000年,一頭在上海崇明島擱淺的白鱀豚未被成功救助后死亡,“這是最后一頭在野外見到的白鱀豚活體”。2007年,有人提供在安徽銅陵拍攝的錄像,“從形態上看非常像白鱀豚、如果算上的話,這是一次有真實影像記錄的、高度疑似的白鱀豚出現記錄。此后也有很多人說見過白鱀豚,包括一些漁民,但都沒有提供有效的照片等證據”。 “我們也希望白鱀豚還存在?!痹搶<冶硎荆贿^,無論中國綠發會此次發現的是白鱀豚還是江豚,“對當地加強這一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減少區域內人類活動來說都具有促進意義”。 |
相關閱讀:
- [ 03-27]鄱陽湖四頭江豚跨省外遷
- [ 03-27]江西鄱陽湖四頭江豚跨省外遷
- [ 03-18]我國再次啟動長江江豚遷地保護計劃
- [ 03-16]廣東惠州海灘現死亡江豚 已被消毒掩埋
- [ 01-19]福清市高山鎮北垞村:發現一只死亡的江豚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