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5月18日訊(記者 王玉棟) 記者從省衛計委日前印發的《貫徹國衛醫發〔2016〕21號文件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工作方案》中了解到,到2020年,全省每千名兒童床位數增加到2.2張以上,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75名,每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至少有1名全科醫生提供規范的兒童基本醫療服務,基本滿足兒童醫療衛生需求。 針對兒童醫療服務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和影響兒童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以隊伍建設、體系完善、政策支持、加強管理為重點,通過“培養一批、轉崗一批、提升一批”,增加兒科醫務人員數量,提高隊伍整體素質;通過調整結構、優化布局、提升能力,完善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現區域兒童醫療衛生資源均衡發展;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完善促進兒童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調動兒科醫務人員積極性;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發揮基層作用,做好兒童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加強隊伍建設 增加兒科醫療服務供給 推進兒科醫學人才培養。2016年起在青島大學、濱州醫學院、泰山醫學院、濟寧醫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增設兒科學本科專業招生,推動山東大學、青島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等舉辦“5+3”一體化醫學教育的高校開展一體化兒科醫生培養。根據教學資源和崗位需求,擴大兒科學專業研究生招生規模,醫療機構優先招聘兒科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做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招收培養一批能夠從事兒科等各科常見疾病診療服務的全科醫學人才。擴大兒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模。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招生向兒科傾斜,到2020年累計招收培訓兒科專業住院醫師1500名以上。開展兒科醫師轉崗培訓。通過財政補助和醫院自籌等方式拓寬經費來源,加大兒科醫師轉崗培訓力度。 優化資源配置 完善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加強兒科醫療資源建設。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必須提供兒科門診服務,三級綜合醫院和縣級綜合醫院應當提供兒科急診服務。開設兒科病房的醫療機構要根據實際需求合理確定病房床位數,其中三級綜合醫院(含中醫院)兒科床位數原則上應不低于醫院核定床位數的5%。通過組建醫院集團、醫療聯合體、對口支援等方式,促進優質兒童醫療資源下沉并延伸到基層,促進區域間兒科醫療服務均等化,減少患者跨區域流動,減輕患者看病就醫負擔。鼓勵兒童醫院、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和婦幼保健機構兒科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多點執業,或者定期出診、巡診,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方便患者就近就診。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優先與兒童家庭開展簽約服務。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以將兒童醫院、綜合醫院和婦幼保健機構的兒科醫師納入簽約團隊,為兒童提供預防、醫療、康復、保健服務。 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兒童專科醫療機構 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兒童醫院、兒科診所,形成多元辦醫格局,滿足多樣化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需求。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限,優化審批流程,有條件的地方要提供一站式服務;在臨床重點專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對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執行與公立醫療機構同等補助政策。通過特許經營、民辦公助等模式,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兒童醫院。各地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社會辦兒童專科醫療機構為兒童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按規定納入醫保定點范圍。鼓勵公立醫院與社會辦兒童醫院、兒科診所開展合作,在確保醫療安全和滿足醫療核心功能的前提下,實現醫學影像、醫學檢驗等資源共享。 完善政策措施 推進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改革 合理調整兒科醫療服務價格。對于兒童臨床診斷中有創活檢和探查、臨床手術治療等體現兒科醫務人員技術勞務特點和價值的醫療服務項目,收費標準要高于成人醫療服務收費標準,六歲(含)以下兒童手術項目加收20%。調整后的醫療費用按規定納入醫保支付范圍,避免增加患者就醫負擔。大力提升兒科醫務人員崗位吸引力,健全以服務質量、數量和患者滿意度為核心的內部分配機制,做到優績優酬、同工同酬。嚴禁把醫務人員個人收入與醫療機構藥品、耗材、檢查和化驗收入掛鉤。在醫療機構內部分配中,要充分考慮兒科工作特點,合理確定兒科醫務人員收入水平,兒科醫務人員收入不低于本單位同崗位等級醫務人員收入平均水平。 |
相關閱讀:
- [ 05-15]探訪福建省立醫院感受福建改善醫療服務行動“溫度”
- [ 05-12]4月份廈門居民CPI同比上漲1.2% 生活醫療服務類影響較大
- [ 05-12]中國醫療服務漸趨國際化 資本與政策熱潮促供給改善
- [ 05-12]福建省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 患者就診滿意度達84.82分
- [ 05-11]堅持改革創新 福建省持續推進醫療服務改善計劃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