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浙江省博物館首屆“觀眾節”現場 方堃 攝 中新網杭州5月18日電(記者 方堃 實習生胡哲斐)“金錢無法衡量文物修復工作的價值,做這一行興趣很重要,一定不能要有‘工匠精神’,要忠于自己的工作。”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在浙江省博物館首屆“觀眾節”上,臺灣文物修復師李福長講述了他修復文物的故事。 李福長是一名多年潛心文物修復的“匠人”。從1994年起,他開始從事文物修復工作,參與修復的文物大約有三四百件,有些破損程度高的文物修復歷時長達兩年。在他看來,文物修復工作并非掌握技能就可做,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 文物修復是博物館的幕后工作。2016年收視“爆表”的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文物修復工作走向臺前,同時捧紅了一眾文物修復師。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顯示,中國有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其中需要修復的比例是37.12%。“需要修復的文物量很大,但專業修復師卻很稀缺。”李福長道出了當前文物修復行業的困境。 圖為浙江省博物館首屆“觀眾節”現場 方堃攝 對此,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文物修復教師朱偉潔非常認同。他表示,手藝要求高和能“耐得住寂寞”是文物修復師數量少的重要原因。“文物修復的原則是可逆性和最小的干預性,修上去的材料能夠方便拿下來。”朱偉潔認為,哪怕掌握了技藝,修復工作需要真正熱愛文物、沉下心來才能做好。 “觀眾節”上,朱偉潔現場傳授起了破碎陶瓷的“妙手回春術”,不少市民前來體驗了一回“修復師”。 清洗、拼接、粘結、補缺、整平……浙江省杭州市市民馬海霞體驗完文物修復后很感嘆:“我們現在接觸的是普通陶瓷,但文物修復師面對的卻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董、書畫等,所以從事這一行要積累大量人文、歷史知識,了解當時的材料、做工等。” 李福長告訴記者,對于文物修復工作而言,培育文化底蘊確實很重要。以油畫為例,藝術家創作時比較主觀,修復時本位主義不可太重,同時要小心謹慎,注意其中的文史訊息,保存文物證據,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改寫美術史。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我們舉辦首屆‘觀眾節’,也是為了讓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讓參觀博物館、體驗文化成為廣大觀眾的生活常態,喚起觀眾的歷史記憶,培育觀眾的人文情懷。”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如是表示。(完) |
相關閱讀:
- [ 05-18]文物修繕,專業才能保證價值
- [ 05-17]福州海關向省文物局移交54件罰沒文物 多為宋代瓷器
- [ 05-17]上海滬長寧區新增興國賓館等27處文物保護點
- [ 05-17]敦煌研究院與大英博物館正式開展文物研究與保護務實合作
- [ 05-17]故宮院藏外國文物1.3萬余件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