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會昌5月23日電(記者 左卓)鄒士榮每天大清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出門爬山,把幾個山頭的果園走一遍,既是晨練,也是為了看看那些果苗長勢如何。 這個曾經的鞋業加工廠大老板,如今的身份是江西省會昌縣文武壩鎮古坊村富民生態農業合作社理事會的理事長。 而那些讓他心心念念的果苗則是合作社為實現脫貧而開發的幾大產業之一。 古坊村的產業之一,山上果園。(攝影:中國日報記者左卓) 幾十年來,古坊村產業單一,以養魚為主,土地則用來種水稻,自給自足。近年來,壯勞動力都在外務工,不少人家的農田都荒廢了。2014年底,村里242戶人家中有75戶被列為貧困戶。 發展產業是脫貧的根本。于是在2016年4月,合作社成立了,12個理事會成員從黨員、村干部、村民代表中選出。但這群人里沒有幾個是和農業打交道的。 他們當中有搞建筑木材的、有開服裝廠的、有做水電安裝的、有退休老干部、也有貧困戶,只有一個是農業技術專家。因為有著豐富的管理經驗,鄒士榮被推舉為理事長。那個唯一的專家、文武壩鎮農技站的站長李森源,則被選為監事長。 當時,這一群“雜牌軍”為了給古坊村規劃出一個產業脫貧的路子,可沒少做研究。 他們考察過一些農村,但發現別人的致富經驗并不能照搬。于是,他們按照本村的地形地貌和對市場需求的分析,做了這么一個規劃:第一,古坊村距縣城只有3.5公里,區域優勢明顯,城里需要蔬菜供應,而古坊村地勢平緩,有大量耕地可以成規模開發,那么發展蔬菜產業就再合適不過;第二,古坊村有養魚的傳統,從60年代起就掌握了養魚技術,代代相傳,幾乎家家門口都有一口魚塘,那么就在這個基礎上,把零散的小魚塘合并,打造高標準有機魚塘;第三,臨近縣城,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那么就可以種植一些采摘類的水果蔬菜,把山上的地利用起來開發果園。 李森源說,古坊村要走的路子是“新農村田園綜合體”,集采摘、休閑、觀光、旅游、零售、餐飲、存儲等為一體。他信心滿滿地解釋著這個復雜的概念,無比驕傲。 |
相關閱讀:
- [ 05-24]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創新特點:緊緊圍繞實現中國夢
- [ 05-23]中國夢·一線故事 擼起袖子戰昆侖
- [ 05-23]【中國夢·實踐者】“泰山藥王”傳奇
- [ 05-20]漳州市“中國夢·勞動美”焊工技能競賽落下帷幕
- [ 05-19]聚合家風正能量 同心共筑中國夢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