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創業者的見證 村里的特產運得出去,外面的物資運得進來,雙坪村村民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命運,越來越多的村民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 隨著“懸崖天路”建成,不少在外闖蕩的人回到村子里創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李隆文就是其中的一個。2008年,在外打工的李隆文回到滿月鄉,在場鎮上開辦了一家套裝門市,年收入上百萬元。2010年的一天,李隆文回到老家,發現他家周圍的地都荒蕪了,決定利用荒地發展種植業。 說干就干,李隆文從村民手中流轉了50多畝土地,搞起了蔬菜基地,當年就有了很好的效益。 在蔬菜基地搞得紅紅火火之時,李隆文發現中藥材種植也有很好的市場前景,而雙坪村又適合種植中藥材。2014年,他開辦了一家股份制合作社,與20多戶村民簽訂了300多畝土地的流轉合同,其中近200畝土地用于種植中藥材。 如今,合作社里有110多畝的厚樸樹林,林下種著大黃,另外還有40多畝的木香、30多畝的桔梗。 對于一些不愿流轉土地的村民,合作社則為他們提供樹苗、種子、種植技術、銷售渠道等,最后按產量分成。 這僅僅是雙坪村依托“懸崖天路”發展種植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當地結合優勢資源發展起以黃連、厚樸等中藥材為主的種植基地8000多畝,每年帶動2000多名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一個貧困戶的期待 “咩咩咩……”的合唱聲越來越近,30米、20米、10米……近了,近了,“合唱隊”亮相了,原是一群山羊唱著“歌”歸隊,它們一邊慢慢悠悠地哼著“歌”,一邊沿著山間小路回羊圈。 頭戴紅色圍巾,手拿細長樹枝的“牧羊人”出現了,她是王行雙的妻子鄧幫艷。她揮舞著樹枝將羊趕到一小屋外,門還未開、羊也未進屋,只聽見屋內傳來短且細的“咩咩”聲。打開小屋,兩只小羊羔正搖著短短的尾巴、一顫一顫地走向母羊的肚子下,后腿一蹬、前腿撐地、頭一昂便享受大餐。“她(鄧幫艷)是精神病患者,只能放放羊,干不了農活。”王行雙有些無奈地說。 今年28歲的鄧幫艷是滿月鄉雙坪村村民,3年前確診為精神病患者。“當時聽到醫生說她是精神病人,我一下就懵了。”鄧幫艷的丈夫王行雙說,沒有確診前,以為得了癲癇病,家里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給妻子做檢查、治療,但癱瘓在床的父親和患病的母親都需要人照顧,孩子得上學,一人掙錢一大家人花,幾年間自己就欠了一屁股的債,還落了一身的病。2016年,鄧幫艷一家被納入“因病、因學”貧困戶。 “前幾天,袁醫生專程把我接到醫院,免費為我檢查身體,給我治病。”王行雙的母親患有多種疾病,區中醫院醫生袁尚奎既是王行雙一家的幫扶責任人,也是他們的家庭醫生。“現在有了大病醫療保險,單次自付費用超過3000元的,還可以享受救助,而且在鄉衛生院看病要花的藥費、生活費都給免了。真是沒啥后顧之憂。”王行雙說。 鄧幫艷所在雙坪村是滿月鄉的三個貧困村之一,當地因病致貧返貧問題比較突出。“我負責幫扶的幾個貧困戶家庭,就有好幾個患了慢性病的村民,家里得長期掏錢治療,這種情況最容易致貧、返貧。雙坪村第一書記張曉華說,對于這樣的貧困戶,鄉政府主要采取兩條腿走路:一是輸血,爭取大病救助、低保等政策扶持;二是造血,鼓勵貧困戶自力更生,發展產業。 “這兩只小羊羔是剛出生的。”王行雙高興地說,母羊是政府1月份扶持給他的。他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收獲會越來越多,實現脫貧的目標就會越來越近。 王行雙介紹說,這群山羊共10只,都是政府扶持的;除了山羊,政府還給他扶持了2頭豬、100只雞以及幫助他全家繳了新農合費用。他說,鄉村扶貧干部設身處地幫出主意、想辦法,指導幫助他如何致富。他高興地說,“我對脫貧充滿了期待。” 一個貧困村的嬗變 作為交通要道的“懸崖天路”,也為雙坪村發展旅游業帶來了希望。 近年來,在開州區政府和滿月鄉大力支持下,該村開發出“懸崖天路”、石林、神龍洞等多種旅游資源,鄉村特色旅游逐漸火熱起來。 村民凌發軒瞅準商機,率先在村子里開了一家農家樂,取名“山歌王子農家樂”,其最大的特色是,游客可以一邊欣賞農家美景品嘗農家美食,一邊聽到他最純正的山歌。 “天氣漸熱,來我這兒避暑的游客會越來越多。”凌發軒說,去年他家靠農家樂賺了近20萬元。自從今年4月他上了央視星光大道后,市內外不少地方邀請他唱歌,農家樂生意也越來越好,近幾天前來旅游的客人比以前增加了一倍。 與凌發軒一墻之隔的凌發全,則正在加緊裝修農家樂房屋。 “要趕在城里人來乘涼之前裝修好房屋,等待客人入住。”提及自家農家樂的未來,他充滿期待。 據介紹,目前雙坪村已發展起了農村家庭農場4家、星級農家樂2家。這些家庭農場和農家樂,年收入至少在兩萬元以上,有的甚至超過7萬元。 《媽媽還在山頭》是四川音樂學院教授陳萬專為母親創作的一首歌曲。這位從“懸崖天路”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在音樂界小有名氣。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我的家鄉,我將于近期創作一首關于滿月鄉的歌曲,為家鄉‘懸崖天路’代言。”陳萬說,他想通過自己創作的歌曲,讓全國更多人了解在重慶開州區滿月鄉有這么一個“世外桃源”。 |
相關閱讀:
- [ 05-23]【治國理政新實踐·浙江篇】(“字”述“浙”五年)創:雙創創出新氣象
- [ 05-23]【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加強思想引領,保持黨性永不褪色
- [ 05-22]【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全面創新改革的“四川實踐”
- [ 05-2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讀懂中國之解惑版
- [ 05-21]【治國理政新實踐·廣西篇】為了3000噸級船舶直通粵港澳——西津水利樞紐二線船閘工程見聞
- [ 05-20]【治國理政新實踐·廣西篇】廣西全面推開鄉村醫生簽約服務 居民可家門口就醫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