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民早起下地歸來后,村醫賀俊峰趕緊過來給她輸液,這樣就不耽誤她下午下地干活。 黃河新聞網訊(記者 賀亞奇)迢迢山路間,他無怨無悔步步前行;戶戶家門前,他義無反顧不求回報。面向美好穩定生活和治愈患者病痛的抉擇中,他選擇了后者,讓自己艱辛,卻解決了鄉親無醫無藥的生存狀態,驅散了病患的疾病與憂愁。 他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只有對十里八鄉鄉親們的愛;他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傳遞出一個80后鄉村醫生的正能量,守護著邊遠山區群眾的健康。 “我生在大山,長在大山,當一名鄉村醫生,為鄉親們做點事,是我的愿望,更是我的責任。”賀俊峰把這個艱苦的崗位作為實現價值的平臺,在河津市下化鄉半坡村的大山深處烙下了閃光的足跡。 當醫生,是賀俊峰兒時的夢想。當鄉村醫生,是賀俊峰長大后的選擇。 出生第二年,父親去世,賀俊峰一直跟奶奶生活。12歲那年,他得了一場闌尾炎。原本可以保守治療,但由于山村缺醫少藥,去趟縣城交通不便,等步行到達縣醫院后已經穿孔,他只得動手術,才能治愈。也許是當時闌尾炎穿孔的疼痛,也許是由于偏遠山村里缺醫少藥,使得自己病情加重,賀俊峰對那段記憶非常深刻。這也讓這位沉默寡言的少年在心里暗暗發誓:長大后,一定要當一名醫生。 初中畢業后,賀俊峰選擇到運城衛校上學。完成學業后,他想回村做一名村醫,服務街坊鄰居。當他滿懷信心把想法告訴家人時,卻遭到家人的反對。最終,賀俊峰拗不過家人和親戚,成為一名國企員工。 2004年春節回家過年,賀俊峰看到村民們缺乏基本的衛生保健知識;兒童接種疫苗很少;不少人患病后找不到醫生,最后拖得病情惡化……這次,他不顧家人和親戚的反對,毅然放棄了“鐵飯碗”回到半坡村,當了一名沒有任何待遇的村醫。 從河津市出發,我們走了一個小時的崎嶇山路,才到達下化鄉半坡村。一路所見,讓人震撼。此去半坡村,一路塵土飛揚,山路兩側很少有防護措施,一側是大山,一側就是深不見底的山溝。極端貧窮,極端偏僻,這是記者對半坡村最深刻的印象。 半坡村有7個自然村,遠的地方一個來回要走10多公里,遇上雨雪天只能靠步行。因為自然條件惡劣,村里的年輕人都搬到縣城里去居住謀生了,村里只剩下200來口老人。而他們,看病吃藥全靠村里唯一的大夫——賀俊峰。 |
相關閱讀:
- [ 05-23]【治國理政新實踐·浙江篇】(“字”述“浙”五年)創:雙創創出新氣象
- [ 05-23]【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加強思想引領,保持黨性永不褪色
- [ 05-22]【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全面創新改革的“四川實踐”
- [ 05-21]【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糾紛明顯減 收入節節升
- [ 05-21]【治國理政新實踐·廣西篇】為了3000噸級船舶直通粵港澳——西津水利樞紐二線船閘工程見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