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業內獲悉,由國務院法制辦牽頭的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立法正在提速。PPP條例也已經被列入2017年立法工作計劃并作為重點工作,下一步將會加快推動條例出臺。日前,條例初稿已經完成并征求了部委意見,根據意見完成修改稿之后還會公開征求意見。與此同時,PPP規范引導政策也將迎來密集出臺。 近期,作為立法參與方的財政部和發改委也均透露出相關動向。財政部條法司副司長周勁松日前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主辦的“PPP創新與規范發展論壇”上表示,PPP立法需要解決的問題比較多。公開征求意見也需要專家、社會公眾等各方面的參與,多提意見。總的來講,立法能夠滿足目前工作中特別突出的問題,能夠為這項(PPP)改革起到它應有的保障、促進、規范的作用。他還透露,立法進程符合預期,最近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PPP條例目前已經有了一個工作稿,估計在最近的一兩個月內公開征求意見。 記者還了解到,國家發改委法規司日前開始就2017年研究課題進行公開征集,其中第一個重要課題就是與PPP立法相關,專題研究法國PPP領域立法和實踐分析及經驗借鑒。通過梳理法國特許經營、合伙合同等PPP領域有關立法例和實踐發展情況,分析有關立法背景和制度設計,對完善我國PPP領域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提出意見建議。 “近年來,各方針對PPP出了很多政策,但依然沒有一部能夠解決基本保障問題的法律。立法解決的是大的原則性問題,根本意義在于從法律上明確地位,提供保障和依據。”北京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希望立法能夠在鼓勵引導的同時,加強規范和監管層面的內容。 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磥?,PPP形成了一種新的體制機制,政府和社會資本都面臨角色的變化。和此前市場領域的合作性質不同,這種合作不僅僅是分利的問題,還涉及第三方即老百姓,目的是為了給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所以說,PPP的法人機構,法律上怎么定義,按照民法還是行政法解釋,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次,社會資本方要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政府也要控制風險,在法律上如何給PPP一個保障,也是在立法研究中所遇到的一個難題。 隨著PPP的深入推進,PPP立法愈加迫切,PPP的規范發展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主任焦小平日前在“中國PPP良好實踐”國際研討會上表示,目前的PPP項目建設在頂層設計、完整的市場規則和標準體系,以及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等方面還存在不足,政府監管還存在不到位的情況。特別是在當前PPP市場很熱的情況下,要把風險防范和服務實體經濟放在第一位。 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孫曉霞日前表示,當前PPP相關法律層級不高、法律沖突較多、政策銜接不暢等問題已經掣肘了PPP工作的順利開展。財政部正在對PPP實施正面清單管理,積極引導各地規范實施PPP項目,未來將出臺相關文件,進一步明確規范推進PPP的政策要求。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立法提速的同時,地方層面也已經開始積極探索PPP規范發展的制度建設。 例如,安徽省從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層面,明確了適用于PPP模式的項目類型、伙伴選擇、合同管理、績效評價和退出機制等,進一步厘清了政府和社會資本的邊界,明確了政府和社會資本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有效防范PPP模式推廣過程中的政府爽約和企業失信。推進第三方評價,對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數量、質量以及資金使用效率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結果向社會公示,作為價費標準、財政補貼以及合作期限等調整的參考依據。 山東省濰坊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田民利表示,規范運作是PPP的生命線。濰坊市在推進PPP的過程中,一是強化物有所值論證和財政承受能力評價,在財力支撐的范圍內推進各類項目建設;二是嚴格按照公開的原則,通過政府采購方式選擇社會資本,增強社會資本與政府合作的信心;三是嚴格按照財政部PPP合同指南操作,建立清晰完備的合同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表示,未來應通過逐步探索健全PPP項目合作配套的政策措施,控制PPP的潛在風險。要根據PPP項目的運行進程,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合作雙方進行有效的法律約束,消除民營資本參與PPP項目的顧慮。記者 孫韶華 李志勇 張紫赟 |
相關閱讀:
- [ 05-27]福建寧德立法保護畬族文化 民族中小學將傳承畬歌畬語
- [ 05-27]北京“立法”嚴打“非法一日游”
- [ 05-26]首次擬通過行政立法向隨意漲房租說“不”,意義深遠
- [ 05-26]福建擬立法確定工會“一函兩書”制度
- [ 05-25]擬立法確定工會“一函兩書”制度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