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溫州6月4日電(牛妍) 七百多年前,一位名叫馬可·波羅的意大利商人來到中國,寫下了《馬可波羅游記》,開辟了中西方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新時代。如今,同樣來自于意大利的漢學家唐云也沉醉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尤其是浙江溫州的“鄉土”和“海洋”文化,希望成為意大利與溫州之間的文化橋梁。 唐云1989年畢業于北京語言學院(現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中文專業,之后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意大利語部供職直到2015年。現在,她是溫州商學院教授,一邊講授節目策劃與營銷課程,一邊研究溫州的海洋文化。從熟悉的母國到陌生的異國他鄉,看似風俗習慣截然不同的兩個地方在唐云口中卻一樣熟悉、親切。 談到與溫州的結緣,唐云坦言源于自己的“怪”。在其他年輕人參加派對,追求新鮮刺激的時候,不到20歲的她卻對傳統的東西情有獨鐘。為此,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工作期間,她走訪了河南、山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深深著迷于北方的黃土文化,陸續出版了《當代女“馬可·波羅”的中國日志》、《發現絲綢之路:從駝隊到高鐵》等書。除此之外,她還對江南的鄉土文化很向往,一直對溫州的古村落和人文習俗心心念念。后來,有一位研究鄉土文化的大學教授對唐云說,可以去溫州永嘉的楠溪江看看。 于是,2003年春節前夕,唐云來到溫州。她至今還記得當時是到了溫州安瀾碼頭,坐著渡船去的溫州永嘉,見到了溫州楠溪江沿岸保存相對完整的古村落。于她而言,這仿佛打開了另一個世界。 楠溪江的古村落共有大大小小200余座,被譽為中國鄉土文化的史書庫,她曾去過溫州巖頭的古村,在自己的廣播節目中對古村的規劃布局、建筑風貌以及耕讀文化、宗族文化等內容也做了詳細的介紹。 初到楠溪江,唐云感覺當地村民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他們對于身邊一磚一瓦的價值和意義并不是非常清楚。然后最近幾次來到那里,唐云發現當地村民漸漸明白這些古建筑是民居中的“活化石”和中國農村幾千年耕讀文化的實物見證,因此開始有意識地保護古村落,維護古建筑不受破壞。不僅是民間,永嘉政府這些年在保護、維修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使得這些村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這些年里,唐云多次來溫,在編輯制作的十幾期關于溫州與溫州人的廣播節目里,跟楠溪江相關的節目就有6個,其中更是多次涉及楠溪江古村落的內容。 除了楠溪江,唐云的足跡可謂已遍布溫州各地。她去過市區的老城區,明白了“紅日亭”的善舉;到過茶山,拜訪了民間手工藝人;接觸過泰順,見識了泰順廊橋的壯美……這些地方,這些人物,這些文化,唐云都在自己的廣播節目里一一做了介紹。 唐云說,在她20年的記者生涯中,給一座城市做這么多期節目的不多,溫州就是其中一個。談及原因,她說,她喜歡溫州,想把這座城市介紹給自己的同胞。“雖然在意大利的溫州人很多,但溫州人以內部交流居多,他們或忙于賺錢,或忙于在當地立足,與當地意大利人的溝通并不多。”唐云表示,這樣一來,不少意大利人對于溫州的優秀文化知之甚少,對于溫州的認識也很片面。 對此,唐云稱自己有種使命感,要向意大利同胞介紹溫州。她說,她的聽眾和讀者都是意大利人,而且沒有多少意大利人像她一樣在中國這么久,因此,唐云帶著“舍我其誰”的積極心態,在進行著她的游歷和研究。 現在,這位女“馬可·波羅”正在撰寫有關海上絲綢之路與溫州海洋的書籍。 在介紹溫州方方面面的同時,唐云時常會收到遠在意大利老鄉的郵件,老鄉們常贊嘆溫州這座城市的美好。 這些郵件是給唐云最好的鼓勵。她說,她會繼續做意大利與溫州之間的文化橋梁,樂此不疲。 |
相關閱讀:
- [ 06-04]莆田:第二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專題會議召開
- [ 06-04]武夷山市委宣傳部日前在武夷山市文化館舉辦有獎猜謎活動
- [ 06-03]數字電視架起中非文化貿易之橋
- [ 06-03]武漢外籍人士家庭體驗中國傳統民間文化
- [ 06-03]從“陶瓷之路”看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