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5日,福建省泉州市地稅局組織業務骨干參加營改增業務實際操作服務競賽 宋為偉攝/本刊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調研了解到,全面“營改增”實施一周年來,已實現減稅超過6800億元人民幣,是近年來我國最大規模的減稅措施。2016年5月起,我國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時間緊、任務重、復雜程度高,一年來,這場舉世矚目的改革攻堅克難、有力實施,取得顯著成效,產生深遠影響。
“除了直接減稅效應外,營改增外溢效應和長遠效應漸顯,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認可。”多位受訪專家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中國“營改增”改革成效好于預期,不僅助力我國當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活力,而且為世界深化稅收改革提供了一個“中國樣本”。
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年,在“一帶一路”建設深化推進背景下,珠海格力電器加快了海外業務拓展的步伐,在巴西投資設廠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總投資額為2000萬美元。目前,產品已進入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擁有3億用戶。
據《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了解,為發揮格力電器集團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珠海稅務部門迅速組建稅收服務格力聯合體,聯合編寫《“一帶一路”“走出去”稅收服務指南》,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主要投資國的稅收制度、稅收協定適用、稅收風險管理,為企業“走出去”鑄造堅強的稅務后盾。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良性的相互促進過程。最近我們還在與稅務部門籌備開展格力系企業信用建設,打造行業納稅誠信的格力范本。”格力電器財務總監廖建雄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
可以說,過去一年來的全面“營改增”,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面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的采訪,廣西隆林農村商業銀行董事長黃海靜說,告別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增值稅稅率6%,繳稅比例提升1個百分點,但是增值稅下進項可以抵扣,實際稅負不增反減。據測算,在全面推開營改增一年間,該行累計繳納增值稅272.77萬元,若繼續繳納營業稅則為374.26萬元,一年內享受到改革紅利101.49萬元。
“營改增政策全面激活了企業的發展動能。”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財務部部長林慕霞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了相似的故事。對于汽車制造企業來說,運輸成本占比相當大。營改增政策實施后,物流運輸等生產性服務可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企業可以依此抵扣進項稅額,大大減輕了其稅收負擔,降低了運營成本,“從啟動試點至今,我們已實現減稅6.5億元,增值稅稅負下降5%,預計未來幾年每年從營改增所獲得的收益增加可達2億元,公司總體收益都能得到提升。”
“從減稅到擴產升級,營改增的改革紅利增值了。”林慕霞說,2016年5月,“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全面貫通了增值稅的抵扣鏈條,消除了重復征稅,結構性減稅的政策紅利充分調動了企業的投資意愿。“我們啟動了新一輪擴能計劃,擴產項目投資高達35億元。適逢營改增將不動產、建筑服務的進項稅額納入了抵扣范圍,我們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這是非常難得的契機,公司測算出減稅額后立即拍板確定了這個項目。”
2016年,廣東全省新增稅務登記數量90萬戶,同比增長30%,企業創新發展亮點紛呈,“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堅定。采訪中,廣東省國稅局黨組書記、局長胡金木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實踐表明,營改增等結構性減稅成效明顯,營改增的效應還遠不止于減稅,更深遠的影響在于還將進一步提升企業治理、稅收治理、財政治理、社會治理水平。
2015年廣東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為50.8%,2016年進一步提升到52.1%。同時,以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現代產業稅收快速增長,顯示廣東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三新”經濟蓬勃發展,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的稅收效應進一步凸顯。
2016年,在國家大力推行減稅政策、傳統制造業稅收呈負增長3.4%的態勢下,先進制造業稅收逆勢增長4%,占制造業稅收比重達53.6%,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實現稅收1206億元,增長9%,占制造業稅收比重達18.6%,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這些數據反映,廣東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后勁。
世界稅制改革的“中國樣本”
“好的制度更要有好的落實。”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許正中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解讀說,稅務系統在營改增實施過程中,注重把制度變革與征管改革、服務優化、技術升級、人才支撐等相互聚合起來,把稅務系統上下、稅務部門和其他方面的智慧及力量相互融合起來,從而產生強大的聯動效應,確保了改革的平穩實施。
比如,過去一年新納入試點范圍的房地產業、建筑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等四大行業,是增值稅制運行中最復雜、棘手的領域,不僅納稅人眾多,而且業態十分復雜。
國家稅務總局有關負責人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說,為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財稅部門在政策設計時周密穩健,既按照現代增值稅的要求進行整體制度設計,又安排一系列過渡性政策。在改革推出后不斷補充完善政策安排和征管服務措施,保證改革持續平穩運行。
“增值稅的稅制機理是‘道道征稅,環環抵扣’,即上個環節繳納的增值稅,可以憑票在下個環節進行抵扣。實施營業稅改增值稅,不僅能夠對‘四大行業’產生直接的減稅效應,還會對其下游環節的工商業企業,產生‘凈減稅’的外溢效應。”廣西壯族自治區國稅局局長湯志水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特別是隨著營改增范圍的逐步擴大,工業企業享受的“凈減稅”將越來越多。這在廣西工業增值稅與工業增加值的比值變化上已經得到驗證。2012年,這一比值為5.2%,2016年降低到4.8%。
盡管缺乏可供借鑒的國際成功經驗,我國大膽嘗試并平穩實施對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務全面征收增值稅,在國際上具有開創性意義。
“金融業的特點對稅源專業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我們按行業進行專業化團隊管理,設置了三道稅負分析監控程序對金融企業營改增實施全面跟蹤,幫助企業充分享受改革紅利。”北京市西城區國稅局局長王忠新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西城區內有金融企業2085戶,經過稅負先增后減的過渡,去年10月開始實現了稅負全面下降。
全面營改增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肯定和積極評價。在今年4月召開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第四屆增值稅全球論壇上,與會稅務部門及國際機構代表普遍認為,營改增的成功實施,展示了中國深化經濟改革的戰略執行力,不僅對中國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而且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活力,是近年來世界稅制改革的“樣本”。
歐盟增值稅制度專家讓·克勞德·卜夏爾認為,中國以嫻熟的技術設計將老舊的增值稅制度轉化成非常現代的增值稅制度,堪稱國際稅制改革的成功典范。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間接稅主管合伙人胡根榮說:“中國營改增是全球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減稅舉措之一。新的增值稅制度具有先進性,將對世界各國的稅制發展起到示范作用。”
財稅改革的“里程碑”
采訪中,財政部會計標準戰略委員會委員、會計審計學家張連起認為,全面實施營改增的一年來,對于財稅改革和經濟領域的其他改革都起到了領航和牽引的作用。
一是為經濟發展“薪其枝葉”、“培其本根”。“營改增給格力電器帶來了10多億元減稅大禮包。”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國家推行一系列改革,采取一攬子措施全面推行減稅降費,確實力度很大,增強了企業創新發展的底氣。
湯志水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去年廣西國稅部門主動對接自治區降成本政策措施,出臺28條稅收調控、稅收保障措施,切實做到應降盡降、應減盡減、應免盡免、應退盡退。“全面營改增,減稅只是目前可以看到的直接利好。長遠看,最關鍵的是通過營改增,理順了所有產業的增值稅抵扣鏈條,讓實體經濟中的每個細胞都受益,從而促進整個產業結構優化,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二是實現稅制順利轉換,是財稅改革的“里程碑”。“全面推開營改增所釋放的‘減稅紅利’,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稅收直接減免,而是通過稅種替代和課稅機制轉換等改革舉措來實現的。我國稅制進入增值稅全覆蓋階段,有力推進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李萬甫說。
珠海市國稅局局長曾天翔等人也表示,營改增作為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對我國整個財稅體制改革都形成了強有力的推動。隨著營改增深入實施,我國直接稅體系改革提速,地方稅體系構建加快,稅收征管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三是繼續推進營改增,簡化增值稅稅率結構。采訪中,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建凡說,有關數據顯示,2015年各國增值稅標準稅率基本處于1.5%和27%之間,歐盟國家增值稅標準稅率平均數約為21.6%,我國17%的標準稅率在世界上總體屬于中間水平,但稅率檔次依然過多,影響了增值稅的中性稅率特點。為此,國家將加大營改增稅制改革,今年7月起增值稅稅率將由四檔變三檔,取消13%這一檔稅率;將農產品、天然氣等增值稅稅率從13%降至11%。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等多位專家認為,應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完善稅率設計,逐步提升增值稅中性稅率的優勢。同時,目前企業發生的融資利息及相關手續不能進項抵扣,增值稅整個產業鏈尚未完全打通,建議加快制定實施計劃,早日實現全產業鏈抵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