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繡花”功夫真不易(人民眼·駐村蹲點話脫貧) 制圖:蔡華偉 張芳曼 “萬壽菊苗長出十多厘米高了,得趕緊從拱棚里移栽到山上。”下午兩點半,火熱的太陽當空,辣得人能脫一層皮,下石勒村村支書杜繼英就在村委會的喇叭里喊集合。 山西和順縣下石勒村,地處太行山深處。杜繼英發現,找準脫貧路子的同時,尷尬伴之而來——年輕人都已走出大山,四處打工,留在地里干活的大多超過50歲,貧困戶更是缺人手。 好在有“能人支書”帶動,村民們又肯吃苦,下石勒村先后籌資建起了苗圃、養牛園區、萬壽菊生產基地等,去年底全村脫貧。 河北省懷安縣葉家辛窯村人走出貧困,靠的是“村集體 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村集體流轉村民土地265畝,成立了鮮果蔬菜種植合作社,建起溫室大棚101個,貧困戶通過土地租金、合作社分紅、就地務工等渠道穩定增收。 扶貧產業也難免風險。建成溫室大棚的第一年冬天就趕上了大暴雪,損失過半;第二年修整好大棚種上西紅柿,又因滯銷損失17萬元。 “不跌幾個跟頭,難闖出好路子。”村支書趙建根感嘆。堅持到去年,葉家辛窯村鮮果蔬菜園區盈利近百萬元,年底脫貧出列103戶164人。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闭娣鲐?、扶真貧、真脫貧,精準方為對癥之策。 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硬骨頭怎么啃?廣大基層干部是扶貧主力軍,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下一番‘繡花’功夫”“用心、用情、用力開展扶貧工作”的要求,他們俯下身、勇擔當,成為貧困群眾的主心骨。 如何讓貧困群眾跟得上政策引導,幫扶工作如何不受鄉土人情所困,扶貧產業如何避免跟風發展,脫貧路上如何確保長期收益,扶貧干部考核如何讓實干者得實惠……這些都是擺在他們面前的考題。 前不久,本報記者帶著問題深入6個貧困村蹲點調研,親身感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路徑和成效,傾聽扶貧一線基層干部的酸甜苦辣。 |
相關閱讀:
- [ 06-15]郵儲銀行莆田市分行推進金融扶貧助農奔小康
- [ 06-15]武平:助推產業發展 助力精準扶貧
- [ 06-15]純池鎮開展“感恩母親·助力扶貧”主題活動
- [ 06-15]福建連江:健康扶貧 精準到戶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