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湖北省宣恩縣李家河鎮八洲壩村的村民用石磨將包谷磨成熬制“包谷糖”的漿。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村,人們將包谷(即玉米)浸泡、磨漿,拌上麥芽發酵3小時左右,然后過濾出含糖的水,并經數小時熬制而形成塊狀糖。極具土家鄉村風味的“包谷糖”,飽含著土家人香甜的回憶。新華社發(宋文攝)

6月15日,湖北省宣恩縣李家河鎮八洲壩村的村民在過濾發酵的包谷漿。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村,人們將包谷(即玉米)浸泡、磨漿,拌上麥芽發酵3小時左右,然后過濾出含糖的水,并經數小時熬制而形成塊狀糖。極具土家鄉村風味的“包谷糖”,飽含著土家人香甜的回憶。新華社發(宋文攝)

6月15日,湖北省宣恩縣李家河鎮八洲壩村的村民在熬制“包谷糖”。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村,人們將包谷(即玉米)浸泡、磨漿,拌上麥芽發酵3小時左右,然后過濾出含糖的水,并經數小時熬制而形成塊狀糖。極具土家鄉村風味的“包谷糖”,飽含著土家人香甜的回憶。新華社發(宋文攝)

6月15日,湖北省宣恩縣李家河鎮八洲壩村的村民滕樹成將熬好的“包谷糖”起鍋。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村,人們將包谷(即玉米)浸泡、磨漿,拌上麥芽發酵3小時左右,然后過濾出含糖的水,并經數小時熬制而形成塊狀糖。極具土家鄉村風味的“包谷糖”,飽含著土家人香甜的回憶。新華社發(宋文攝)

6月15日,湖北省宣恩縣李家河鎮八洲壩村的村民尹樹剛用特制的工具拉“包谷糖”,使糖更有韌性。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村,人們將包谷(即玉米)浸泡、磨漿,拌上麥芽發酵3小時左右,然后過濾出含糖的水,并經數小時熬制而形成塊狀糖。極具土家鄉村風味的“包谷糖”,飽含著土家人香甜的回憶。新華社發(宋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