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媒體記者金路遙 陳文秀 中國江西網訊遠山含笑,青翠欲滴。在“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南方紅豆杉之鄉”的國家級生態縣銅鼓,沿著山路邊走邊訪,在和群眾聊天中宣傳生態檢察職能、收集案件線索,是銅鼓縣檢察院干警下鄉的常見場景。走訪該縣棋坪鎮時聽到的“香榧樹”一詞,引起了干警注意,背后可能涉嫌團伙犯罪,經立案監督和依法追捕,法院對7名犯罪分子全部作出有罪判決。 為綠水青山筑起一道法治屏障!江西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充分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在生態司法領域,公檢法三家單位落實組織機構與人員編制,司法執法聯動實施,為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提供了強有力的司法支撐與保障。 公 嚴懲環境污染犯罪不手軟 2016年,全省生態優勢進一步鞏固,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居全國前列,濕地保有量保持91萬公頃;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設區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86.2%,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88.6%,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一張張綠色成績單,凝結著江西推進生態司法的心血和驕傲。據介紹,省公安廳以“零容忍”態度主動作為,鐵拳出擊,組織開展了持續一年的“打擊環境污染犯罪‘清水藍天’”專項打擊行動,嚴厲打擊了環境污染違法犯罪活動,有效遏制了環境污染違法犯罪高發猖獗勢頭。 省公安廳相關人士表示,打擊環境污染犯罪既是公安機關的法定職責,也是保護環境最強有力的手段,今年公安機關還將主動亮劍,持續向環境污染犯罪開戰,嚴厲打擊通過暗管、滲井、滲坑、溶洞高壓灌注,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故意使污染防治設備不正常運行,或閑置、拆除污染防治設施,或者破壞環境監測設備等逃避監管的方式,向江河流域大量非法排放污染物的違法犯罪行為;嚴厲打擊危險廢物產生單位與無資質單位或不法分子相互勾結,向江河水域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牟取非法利益的違法犯罪行為。 2016年以來—— 全省各級公安機關 ●立案偵查環境類刑事案件364起 其中污染大氣類刑事案件30起 污染水體類刑事案件24起 污染土壤類刑事案件237起 其他類刑事案件73起 ●抓獲犯罪嫌疑人394人 其中刑拘314人,移送起訴135人 ●查處環境違法行政案件84起,行政拘留92人 ●查處阻撓環保等部門行政執法案件23起 檢 嚴查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 近年來,我省檢察機關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犯罪案件訴訟法律監督,強化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對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檢察機關加大監督移送、立案和追捕、追訴力度,防止有案不立、以罰代刑等問題,對量刑錯誤、量刑畸輕或適用緩刑不當的,依法予以糾正,加強對生態環境領域案件的審判活動監督。 據悉,我省穩步推進生態檢察工作專業化建設,去年9月獲批設立省檢察院生態環境保護檢察處,實行“捕、訴、監、防”一體化的辦案模式。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省檢察院今年還將加大生態環境領域法律監督力度,依法嚴懲破壞環境、危害生態的各類刑事犯罪。同時,保持對生態領域職務犯罪的高壓態勢,嚴肅查辦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加大對生態環境執法活動的監督,督促行政執法機關移送一批危害生態環境犯罪案件;強化對破壞生態環境刑事案件的偵查監督和審判監督。 2016年—— 全省檢察機關 ●批捕破壞生態環境刑事犯罪嫌疑人296人 提起公訴1147人 ●立案偵查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案件206件 法 支持基層法院設立環資審判庭 6月5日,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全省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情況,并公布了十起典型案例。 據介紹,江西高院推進環境資源司法專業化建設,積極推動設立環保法庭。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共有14家法院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55家法院設立環境資源合議庭,2家法院設立環境資源巡回法庭。其中,2015年9月,省高院掛牌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2017年3月30日,省高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正式從民一庭分立,成為單獨編制的審判庭。 我省環資審判工作進展顯著,全省法院依法審結了一批環境資源類案件。記者了解到,今年省高院還將督促支持各中院及有條件的基層法院成立專門的環境資源審判庭。目前,江西三級法院設立專門環境資源審判庭的法院仍偏少,將聯系全省各級編辦支持法院設立專門的環境資源審判庭。 2014年以來—— 江西法院 ●審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6969件 其中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3件 (江南都市 報) |
相關閱讀:
- [ 06-15]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時代意義
- [ 06-13]【治國理政新實踐·山西篇】抓住“四個結合”優化營商環境
- [ 06-13][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破解“空殼村”——重慶榮昌區扶持村(社區)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的調查
- [ 06-13]【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西篇】江西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 [ 06-13]【治國理政新實踐?浙江篇】云上浙江: 用信息經濟敲開智慧大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