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年前的2003年6月20日,北京小湯山非典醫院送走最后一批治愈患者,貼上封條。
當年被派駐非典醫院隔離區,采訪醫生、患者的新華社記者深情曬出震撼照片,紀念這個非同尋常的日子。
2003年4月29日,奉命前來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支援北京防治“非典”的軍隊醫護人員在進行自身防護培訓。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2003年5月,督導員許鳳芹上崗前認真穿著防護服。許鳳芹來自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是一位年輕的門診護士長。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2003年5月3日,來自濟南軍區總醫院的主管護師于穎在北京小湯山醫院為接收患者做準備。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2003年5月5日,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支援北京抗“非典”醫療隊宣誓堅決打贏抗擊“非典”戰斗。當天,全軍和武警部隊支援北京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的第三批313名醫務人員抵達北京。至此,全軍和武警部隊支援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的1200名醫務人員全部抵達北京。



2003年5月9日,在小湯山“非典”收治定點醫院,22病區護士在污染區與護士辦之間傳遞護理信息。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2003年5月12日,小湯山非典醫院里醫護人員正在對患者施是搶救。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2003年5月14日,非典患者在隔離區打撲克。他們的生活在希望中繼續。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2003年5月14日,全軍“非典”救治專家指導組組長金關甫等對北京小湯山“非典”醫院準備出院的9名康復患者的病歷和胸片一一進行核查討論。5月15日,這9名患者將成為小湯山“非典”醫院首批治愈出院的“非典”患者。


2003年5月14日,在病房之間的馬路上,患者邊散步邊做輕微的肢體伸展運動。進入層層隔離的北京小湯山“非典”醫院的病區,仿佛走進了一個平常的居民小區里。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患者目前大多數都處于康復期中,而他們看電視、打撲克、澆花、做運動……看起來已經適應了這里的環境和生活。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2003年5月15日,小湯山醫院20病區的兩名非典患者手舉輸液液體瓶目送第一批非典治愈者出院。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2003年5月15日,小湯山醫院隔離區內工作人員等待搬運醫用物資。醫院嚴格規定,無論何人從事何種工作,只要在隔離區內,必須穿著防護服。現有600多位患者、醫護人員來自各地的北京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嚴格各類人員崗位責任、消毒、隔離、個人防護及各項工作流程,防止院內交叉感染。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2003年5月19日,解放軍小湯山非典醫院接診隊,在隔離區門口迎候首批重癥患者。為遏制非典蔓延,總后奉命從全軍醫療機構中抽調1300多名醫護人員與SARS展開較量。


2003年6月20日,北京小湯山醫院的醫務人員為徹底消毒后的病房貼封條。2003年6月20日,北京小湯山醫院的醫務人員為徹底消毒后的病房貼封條。運行51天的小湯山醫院共收治680名非典患者,672名痊愈出院,8人死亡。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2003年6月20日,小湯山醫院的最后一批非典治愈者出院時與醫務人員深情告別。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2003年6月21日,小湯山非典醫院安全督導辦公室主任焦衛紅為勝利哭泣,給大伙敬禮,在她們的努力下全院1383名醫護人員無一感染。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2003年6月23日,王建民在北京西站,送蘭州軍區醫療隊回返。在隔離區內忙碌50多天的年輕軍人,很想在京逗留兩天。一聲令下,一個不剩的離開了北京。

在北京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一位年輕護士虛脫在工作崗位上,戰友們為她消毒、換裝后,把她背出污染區。
視北京為故鄉,視患者為親人,來自全國各地的軍隊、武警醫務工作者,把對祖國、對人民的真情摯愛灑向小湯山。真情把人們緊緊系在一起,讓災難變得不再可怕,讓戰勝非典的那一刻可以早日到來。圖文新華社記者王建民
在北京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一位護士準備給病人注射,至今我們沒有查訪到她的姓名。
口罩、目鏡、隔離衣,在北京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隔離區,我們只能看到層層防護下醫護人員那一雙雙閃亮的眼睛。
正在康復和即將出院的病人告訴記者,他們最大的愿望是能夠記下這些天來給予他們無微不至關懷的醫護人員的名字。
不僅僅是患者,記者采訪中也有相同的苦惱。無數個感人的場面出現在面前,我們卻只有等到事后,才能像偵探一樣千方百計地證實當事人的名字,即使這樣,還是有很多動人的素材因為弄不清當事人的名字而無法發出。
“不用問我是誰······”
“我們是軍人,子弟兵;我們是醫生、護士,是患者的親人······”忙碌的他們常常這樣回答。
直到我們走出隔離區反復核實之后,才部分地知道了這一幅幅畫面上到底是誰。
圖文 新華社記者王建民

在北京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一病區護士長陳紅正在為患者輸液。
口罩、目鏡、隔離衣,在北京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隔離區,我們只能看到層層防護下醫護人員那一雙雙閃亮的眼睛。
正在康復和即將出院的病人告訴記者,他們最大的愿望是能夠記下這些天來給予他們無微不至關懷的醫護人員的名字。
不僅僅是患者,記者采訪中也有相同的苦惱。無數個感人的場面出現在面前,我們卻只有等到事后,才能像偵探一樣千方百計地證實當事人的名字,即使這樣,還是有很多動人的素材因為弄不清當事人的名字而無法發出。
“不用問我是誰……”
“我們是軍人,子弟兵;我們是醫生、護士,是患者的親人……”忙碌的他們常常這樣回答。
直到我們走出隔離區反復核實之后,才部分地知道了這一幅幅畫面上到底是誰。
圖文 新華社記者王建民

在北京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半污染區的辦公室里,來自沈陽軍區某醫院的主治醫師牛景明在專注地填寫電子病歷。
口罩、目鏡、隔離衣,在北京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隔離區,我們只能看到層層防護下醫護人員那一雙雙閃亮的眼睛。
正在康復和即將出院的病人告訴記者,他們最大的愿望是能夠記下這些天來給予他們無微不至關懷的醫護人員的名字。
不僅僅是患者,記者采訪中也有相同的苦惱。無數個感人的場面出現在面前,我們卻只有等到事后,才能像偵探一樣千方百計地證實當事人的名字,即使這樣,還是有很多動人的素材因為弄不清當事人的名字而無法發出。
“不用問我是誰……”
“我們是軍人,子弟兵;我們是醫生、護士,是患者的親人……”忙碌的他們常常這樣回答。
直到我們走出隔離區反復核實之后,才部分地知道了這一幅幅畫面上到底是誰。
圖文 新華社記者王建民

4月下旬,北京市抗擊非典的戰斗進入關鍵時刻。北京市政府決定建設小湯山非典定點收治醫院。
4月23日,北京市建工集團、城建集團、住總集團、城鄉集團、市政集團和中建一局的4000多名施工人員攜500臺裝備開進施工現場。一周后,工程通過驗收交付使用。
5月1日,小湯山非典收治定點醫院正式啟用,首批156名患者順利入住。到5月19日,醫院共接收13批680名患者。
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這座全國最大的非典定點收治醫院完成了從組建、運轉到關閉的全過程,共有672名非典病人在這里獲得新生,治愈率超過98.8%,而死亡率不到1.2%,醫院工作人員無一感染。
這是2003年5月9日,被稱為“白衣憲兵”的小湯山醫院督導辦人員在糾正巡查中發現的不規范著裝。小湯山醫院1383名醫護人員無一感染,督導員功不可沒。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