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鬼”利用職務之便竊取公司核心技術,復制拷貝系統軟件大肆生產仿冒品,連開7家公司非法獲利近千萬元,“肥”了仿冒者,正牌企業卻危機重重……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此案系湖北省武漢市首例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案,因犯侵犯著作權罪,胡某等3人均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并處罰金。 奇怪的售后電話 一個投訴電話,牽出多家“李鬼公司”。 2014年10月,湖北某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吳濤(化名)接到投訴電話稱,上海某高校新能源材料研究室反映所購設備出現嚴重問題,要求公司維護并給予相應賠償。 翻開售后服務登記本,吳濤并未找到公司與該研究室業務往來記錄。 是對方搞錯了還是公司失誤? 為一探究竟,吳濤派出業務員上門查看發現,研究所所購產品并非由該公司售出,但其內部結構及核心軟件技術幾乎和該公司產品一模一樣,僅設備外殼有微小變化。 公司業務量急劇下滑,不時有非本公司制造產品“返廠維修”,奇怪的訂單傳真……聯想種種,吳濤意識到市場上可能出現了“李鬼”公司,隨即向轄區武漢市公安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分局經偵大隊求助。 據介紹,此前憑借先進核心專業技術,吳濤的公司已成為國內外科研類電池檢測設備的龍頭企業。客戶群體涵蓋中科院、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眾多著名院所。 業務骨干成“內鬼” 警方深入調查發現,涉案產品均出自武漢一家電子產品公司。 “深圳某公司購進了大批‘李鬼公司’所產設備,涉案價值數萬元,目前正處于安裝調試階段。” 得知消息,民警隨即趕赴深圳并調取了相關設備,同時選派偵查員臥底工廠進行偵查,找出幕后主使人。 為固定證據,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分局經偵大隊民警對前述公司采購的設備進行了司法鑒定。 鑒定結果顯示,兩家企業產品除硬件設備一模一樣外,其軟件核心內容同一性也達99.9%。 與此同時,經近兩個月秘密偵查,“李鬼公司”幕后主使者胡某、陳某、吳某3人浮出水面。 令人吃驚的是,經吳濤辨認發現,胡某等3人此前均為其公司業務骨干,主管銷售業務。 2015年6月3日,警方對胡某等3人立案偵查。同年8月中旬,一直在外與民警“躲貓貓”躲避追查的嫌疑人悉數落網。 經查,2009年至案發,胡某等3人共向十幾個省市銷售仿冒品,非法獲利近千萬元。 內外勾結非法獲利 1999年,吳某成為湖北某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員工,主要負責生產設備焊接、調試、銷售及售后服務。 2006年及2007年,陳某、胡某相繼入職加入吳某所在售后服務團隊,其中,胡某任銷售經理。 因業務能力突出,3人團隊很快熟知公司所有設備的生產環節及調試校對程序,同時掌握了所有銷售人脈資源。 隨著時間推移,眼看著公司業務越來越好,幾人開始動起歪心思:手里掌握大量客戶資源,如果把軟件克隆出來,再弄個“升級版”對外銷售,自己當老總豈不是能賺大錢? 按照“生財大計”,2009年,吳某從受害企業辭職并新辦了一家公司,而胡某及陳某則繼續“潛伏”。其間,三人復制核心軟件帶出公司,竊取公司核心機密并仿制測試設備,分別以多家公司的名義對外銷售獲利,并將相關軟件提供給用戶運行使用。 剛開始時,胡某等人冒用原公司的名字銷售自己的仿制產品,不時有客戶因為技術問題把電話打到公司,胡某、陳某就在“大本營”里守住售后電話,確保“好事”順利進行。 三人的生意越做越大,搶占了不少“老東家”的市場份額。為逃避公安機關打擊,此后幾年里,他們頻繁注冊成立和注銷公司,先后通過7家公司的名義對外銷售產品。 2013年前后,胡某及陳某先后從受害公司離職,同時帶走了公司銷售渠道的所有客戶資源。 著作權意識待提升 此案后由武漢市江岸區人民檢察院提起訴訟。 經查,胡某、陳某、吳某以盈利為目的,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計算機軟件。其中,被告人胡某、陳某非法經營數額394.25萬元,被告人吳某非法經營數額達354.87萬元,其行為已構成侵犯著作權罪。 今年5月,江岸區人民法院依法分別判處胡某、陳某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各處罰金198萬元;判處吳某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處罰金178萬元。 江岸區人民檢察院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案反映出一些科研工作者尤其是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亟待進一步提升。此案中,作為技術型人才,吳濤重開發不重保護,僅重視源代碼的保護而疏忽版權保護工作,以至很長時間內自己開發的電池測試系統軟件都沒有辦理著作權登記。 此外,吳濤后來在辦理著作權登記過程中,提交的開發完成日期和首次發布日期的填寫也過于隨意,導致軟件著作權中登記的時間與軟件實際開發時間不一致,這些瑕疵都給后續維權和舉證帶來一定阻力。 |
相關閱讀:
- [ 06-13]誰是網絡詐騙中泄露信息的“內鬼”
- [ 06-06]青瓦臺揪出薩德瞞報事件“內鬼” 系國防部高官
- [ 05-25]勾結“內鬼”偽造買賣身份證件 福清兩70后男子獲刑
- [ 05-11]熱點輿情:保護個人信息須狠打“內鬼”
- [ 05-11]嚴懲“內鬼”,筑牢個人信息防火墻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