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 ——習近平 央視網消息:這里是中國香港。 仲夏之夜,和煦的微風輕撫著迷人的維多利亞港,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流瀉著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光;絢麗璀璨的銅鑼灣熙來攘往,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上,紫荊花開正盛,“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幾個大字格外醒目。 20年前的7月1日,是一個永遠被歷史銘記的日子。這一天,位于灣仔區西部的香港會展中心會場上空,五星紅旗迎風展起。 時光流淌,廿年轉逝。今時今日,普通話、簡體字、人民幣在這里不再陌生。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正如習近平所言,香港回歸祖國的20年,是香港文化尋根的20年,也是兩地文化凝聚人心、共同繁榮發展的20年。 尋根——二十年重塑家國認同 古來情依中國土,卻作百年異邦人。這是香港歷史的真實寫照。 “你是哪里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特區政府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赴美留學,被這樣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問題問呆了。“你是哪里人?我是香港人。香港是一個國家嗎?不是,我是中國人,流的是中國人的血,接受的是中國文化。但是我的國家在哪里?那時我就有一個覺悟,我是一個沒國沒家的人。那時我就希望找到家的感覺。” 這條路何其漫長、艱辛,一走就是百余年。太平山頂清風裊裊,吹不散歷史大霧迷蒙;維多利亞海港燈火璀璨,卻在百年迷失中難掩夜色孤獨。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對我們來說,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正如習近平所言,香港的回歸,不僅是主權的回歸,更意味著文化層面的認同與重塑。 “香港文化的根是中國傳統文化。”香港浸會大學大一新生羅小曼是典型的“回歸一代”。她出生于1997年以后。在一次旅行中,被敦煌文化的神秘與奇絕深深吸引,濃濃的“尋根意識”開始在心中蔓延。 回歸后,香港的中小學校除了定期升國旗外,還在日常課程中加入普通話教學、國情教育、到內地交流等項目。“我是中國人”的觀念漸漸植根在青年一代心中。電視臺和電臺也在黃金時段以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作背景音樂,播放《心系家國》宣傳短片。 1998年,古樸典雅的中國文化中心在香港城市大學應運而生,琉璃瓦、銅門環、八角燈,無一不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文化源頭;2007年,香港嶺南大學牽頭,著手組織編撰《香港通志》,這是香港歷史上第一部地方志,是前所未有的“尋根之舉”;在市民生活中,舞獅、粵劇表演、賽龍舟這些傳統文化項目不但沒有銷聲匿跡,反而愈發被發揚光大。 時間的拂塵輕輕撣去歷史的迷茫,香港的百年不安,最終融入了中華文明的千年積淀。在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香港市民又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西九文化區西面臨海地段將新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長期展示由故宮博物院借出的文物。 “2022年到香港來看‘小故宮’。”香港市民們難掩興奮與自豪。他們的目光投向了身后廣袤的祖國大地,嶺南以北、大洋之岸,那是他們的精神家園,是他們的根、魂所依。因為香港人,始終是中國人。 |
相關閱讀:
- [ 06-27]習近平前往國家博物館參觀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成就展
- [ 06-26]習近平在參觀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成就展時強調 把握國家發展機遇 推進“一國兩制”實踐
- [ 06-26]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六次會議
- [ 06-26]習近平談互聯網發展: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隱患
- [ 06-26]廿年不忘 習近平心系香江之同根篇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