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6月26日電 記者近日在羅霄山脈連片特困地區蹲點采訪,深切地感受到老區人民不等不靠、堅韌不拔的精神。他們將自己的未來和脫貧攻堅的國家行動緊密相連,他們搬離深山,就業就學,從未停止對夢想的追逐…… 脫貧路上,他們越走越順 在江西井岡山市茅坪鄉壩上村,莽莽大山滿目蔥蘢,涌動著勃勃生機。 淘米煮飯、切南瓜、煲湯……晨起,吳云月便開始準備“紅軍餐”,招待從貴陽市遠道而來體驗“紅軍的一天”的學員。依托革命傳統教育體驗教學,她和其他45戶村民的年純收入能有1.5萬元。 今年2月,井岡山市宣布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打了一場漂亮的脫貧攻堅戰。 “我們不僅有紅米飯南瓜湯,還有紅色旅游好風光。”吳云月面帶微笑對記者說,紅色旅游讓貧困戶的脫貧路越走越順。 羅霄山脈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大部分屬于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中央蘇區范圍,片區國土面積5萬余平方公里,覆蓋湘贛兩省23個片區縣,涉及人口1000余萬。 在距離井岡山市約80公里的湖南省炎陵縣,山間果園中,黃桃長勢喜人,豐收季節越來越近。 過去,黃桃藏在“深閨”人未識,如今成為這個山區貧困縣最耀眼的脫貧元素。 “以前,一家人生活困難,孩子學費常常沒有著落,現在種黃桃一年能賺9萬元。”炎陵縣平樂鄉洞子村村民朱圣洪笑著說。 近年來,當地引導2萬余貧困戶種植黃桃。短短幾年,炎陵黃桃以良好的品質熱銷長株潭及粵港澳等地區。全縣黃桃種植面積已達2萬余畝,戶均年增收近萬元,他們有的靠種植黃桃脫了貧,有的已經致富。 綻放在吳云月、朱圣洪臉上的笑容,映襯著“老少邊窮”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努力,展示出脫貧攻堅的決心。 穩定脫貧,他們精準施策 夏天的夜晚,江西蓮花縣寒山集中移民安置點,村民拉著家常,十分熱鬧。 “過去因為住得偏僻,路又不好走,我們半個月都難得下山一次。”貧困戶彭德華回憶說。前不久,他從深山搬到這里,告別了居住危舊土坯房的日子。 為解決羅霄山深山區貧困群眾的脫貧難題,江西省從2013年起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探索出移民搬遷進城進園安置的新模式,在縣城工業園附近建設移民安置小區,讓偏遠山區、庫區和地質災害區的貧困群眾搬來集中安置,并就近就業、就學。 無論是易地搬遷,還是發展產業、教育培訓,羅霄山片區的貧困縣均注重提高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確保穩固、長遠脫貧。 穩定脫貧,產業是“根”。 為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各貧困縣各顯神通,烤煙、茶葉、蔬菜、水果等產業日益壯大。 在湖南省桂東縣清泉鎮,記者眼前,茶山連綿,碧綠一片。 當地以玲瓏王茶葉開發有限公司為龍頭,帶動清泉鎮、橋頭鄉建設了6萬畝茶葉生態旅游觀光園。公司董事長黃赫鷹介紹,他們每年直接帶動1萬多名貧困群眾參與茶葉生產,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桂東縣橋頭鄉白水村貧困戶崔昌成算了算,他家4口人,今年茶園的收入加上到鄉里務工收入預計達到1.4萬元,脫貧在望。 據統計,羅霄山湖南片區貧困人口已從2013年的36萬余人減少至2016年底16萬余人;江西片區貧困人口由140余萬人減少至40余萬人。 攻堅克難,他們滿懷信心 在正午陽光的照耀下,贛州市上猶縣蛛嶺村村民房頂上一排排深藍色的光伏板熠熠閃光。 “有了光伏發電,老百姓曬著太陽也能賺錢。”看著電表箱里跳動的數字,貧困戶鐘芳偉滿懷脫貧的信心。 光伏扶貧的探索提供了啃下“硬骨頭”的新思路,不占用耕地和勞動力,讓年齡大、行動不便的貧困戶也能脫貧。目前,蛛嶺村的光伏扶貧電站,裝機容量700千瓦,捆綁全村294戶貧困戶,實現年戶均增收3600元。 江西省扶貧和移民辦副主任饒振華說,脫貧攻堅已到啃硬骨頭的沖刺階段,江西將繼續加大發展脫貧、保障脫貧、健康脫貧力度,不斷提高貧困群眾幸福指數。 硬骨頭雖然難啃,但心中有志,不怕路長。 家住炎陵縣船形鄉同睦村的張細妹, 家中每個角落都被她拾掇得整潔干凈。駐村扶貧隊員易海燕上門看望她,她執意不肯接受慰問物資。她說困難只是暫時的,在政府的幫助下,她一定能靠雙手脫貧。 易海燕在扶貧日記中寫道:“我想,一個自尊自愛、知恩感恩而又勤奮努力的家庭,貧困不會駐留太久。” |
相關閱讀:
- [ 06-27]走在脫貧奔康路上的原癡迷者(圖)
- [ 06-27]巾幗脫貧︱什么項目既讓姐妹脫貧,又讓你找到稱心的家政員?看過來!
- [ 06-27]脫貧攻堅:奮力沖刺的福建扶貧
- [ 06-27]全國共有19.5萬駐村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一線
- [ 06-27]河北棗強:金銀花“開”出脫貧路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