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城區,有很多建成十多年但沒有電梯的5層或者6層老樓,許多年邁、殘疾的老人住在這樣的老舊小區中,因沒有電梯上下樓不便而不得不困守家中。市住建委表示,本市已完成電梯安裝并投入使用45部,下一步將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加快本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的政策方案,發揮繼承組織作用促群眾達成共識,同時擬引導社會資本擴大試點。 目前,已有45部電梯完成安裝并投入使用,包括東城區和平里一區4號樓4單元、海淀區大柳樹5號院6單元,以及豐臺區豐儀家園10棟樓43個單元。另有23部電梯正在施工,分別位于西城、海淀、朝陽、豐臺和石景山區。老樓增設電梯資金哪里來、費用怎么收?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老樓增設電梯的安裝和運行維護費用,全市并沒有統一規定,由各區和試點工程因地制宜來決定,目前主要有業主共同籌資、單位或集體組織出資以及租賃模式。“從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實施改造的項目數量看,單位或集體組織出資的最多,也有部分為居民共同集資和租賃模式?!?/p> 業主共同籌資是指由同一單元內業主共同集資,多按樓層高低以不同比例出資,樓層越高出資比例越高。此種籌資模式目前正在東城區、朝陽區和豐臺區試點工程中采用。單位或集體組織出資模式,如豐臺區豐儀家園小區和兆豐園小區,由村民共同決定,村集體組織出資。在豐儀家園小區,加裝電梯和投入使用后的費用都由村委會負責,居民不需要出資,再如海淀區牡丹園東里3號樓,增設電梯改造由產權單位出資。 租賃模式的收費則大都采用居民乘坐時刷卡付費,如海淀大柳樹5號院6單元最早推行的“自愿申請、免費安裝、有償使用”模式,投資公司持有電梯產權,依靠向居民收取運行費的方式運營,東城區和平里一區4號樓4單元和石景山八角南路22號樓2單元采用此種模式。 下一步,針對居民工作難、籌資難等問題,住建委將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加快本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的政策方案,擬進一步發揮社區居委會等基層組織的作用,促進居民群眾盡早達成加裝電梯共識。同時擴大試點范圍,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推動形成加裝電梯管理服務市場化機制。此外,在本市開展新階段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試點工作中,也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 案例 西城首個老舊小區外掛電梯8月底在靈境小區運行 在西黃城根南街,靈境小區5、7、9號樓四周圍著施工護欄,樓體外搭著腳手架,十余名工人正在施工,其中在5號樓外,一組鋼結構外掛電梯立柱已成型,加裝的外掛電梯已初見模樣,7號樓施工范圍內的外掛空調和窗戶護欄正在拆除。這里是西城區首個試點的老舊小區外掛電梯,未來還將根據這三棟樓的試點情況進行推廣。 家住靈境小區的付奶奶已經年過70,因為膝蓋不好常年拄拐,每次爬到5樓都需要十幾分鐘的時間,“我走幾個臺階就得歇會兒,所以真盼著我們樓也有電梯,這些年有些腿腳不好的老鄰居因為沒有電梯都搬走了?!蔽鞒菂^西長安街街道工委書記陳振海說,此前街道召開靈境小區居民意見征集會,居民代表反映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老舊樓房沒有配套電梯等設施,給小區居民尤其是老人上下樓帶來了極大困難,街道現場對居民進行答復,擬以靈境小區為試點加裝電梯。 靈境小區共有11棟樓,先期選取了5、7、9號樓進行試點加裝電梯,共涉及三個單元約60戶居民,“我們這個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能有一半,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能占到30%,年齡最大的已經101歲了,而且老人還住在4樓,還有一位80多歲的老人住六層,一周要做四次透析,每次都是護工背下來。”西黃城根南街社區黨委書記劉剛告訴北青報記者,因為上下樓不易,不少老人下了樓,大半天舍不得上去。 去年11月以來,社區多次召開居民代表、黨員代表大會,把加裝電梯的事定了下來,到今年3月初,加裝電梯居民支持率超過了90%,按相關政策可以進入施工階段。在現狀六層砌體結構住宅樓的樓梯間外側附建新增的電梯,新增電梯承重結構為鋼框架,外圍護結構為玻璃幕墻。電梯除首層起始停站外,上部共停4站,分別為2層半、3層半、4層半和5層半樓梯休息平臺處,工程在4月29日開工,將于8月31日竣工。 3部電梯的工程總投入在340萬,安裝電梯不需要居民掏錢,但電梯開起來需要居民支付運行維護費用,一層不收費,二層以上會結合相關情況收取相應的費用。據介紹,目前的收費方案有兩套,或者乘電梯時刷卡支付,或者按照居住面積由物業收取,每年在六百到八百元左右,實際采用哪種方案還需經過居民論證。 |
相關閱讀:
- [ 06-28]【治國理政新實踐 浙江篇】浙江率先實施“多證合一、一照一碼”
- [ 06-28]【治國理政新實踐·內蒙古篇】內蒙古:打造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 [ 06-27]【治國理政新實踐 浙江篇】千年嶼北,再造一座“古村”
- [ 06-27]【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綠水青山這樣變成金山銀山
- [ 06-26]【治國理政進行時·廣西篇】梧州:"互聯網+"搭伙黨組織 讓基層黨建"活"起來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