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7日,在山西省盂縣堯子坪村,羅秀挺老人在家中休息。
羅秀挺,1925年生,1945年加入晉察冀二分區獨立營。老人說,想起當年犧牲的戰友,真是感慨萬分。他們沒有看到抗戰的勝利,我有幸活了下來,看到了祖國一天天繁榮,看到了我們的軍隊一天天強大。
戰爭的硝煙早已逝去,悲壯的歷史卻有著史詩般的回響。“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中華兒女以血肉筑就鋼鐵長城,展開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抗爭,正值青春年華的戰士們義無反顧地走上戰場,保家衛國!現如今,當年的戰士早已華發蒼顏,但戰爭記憶并未抹去。他們感懷戰爭的艱辛、勝利的不易,更珍視和平的寶貴。 “七七”前夕,記者一路追尋老兵,翻開塵封多年的記憶,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新華社記者 詹彥攝

5月5日,在山西省盂縣北教場村,張志佩老人(右)的老伴劉四妮在幫他整理衣服。
張志佩,1931年生。老人說,侵華日軍武器比我們厲害,他們用的機槍、大炮,我們大多數用的是步槍。我們怎么打贏日軍的,靠的是堅強的信念和不怕死的決心。新華社記者 詹彥攝

6月6日,許七毛老人在山西省盂縣許家溝村里街道上。
許七毛,1926年生,1944年加入晉察冀二分區野戰一旅一團一營一連一排一班。老人說,日本鬼子武器好,用的是機槍和大炮,我們用的是步槍,很多戰友都犧牲了,我有幸活了下來。新華社記者詹彥攝

5月12日,郭德和老人在山西省陽泉市家中行軍禮。
郭德和,1924年生,1940年參加八路軍,被編入120師。老人回憶說,百團大戰時,他所在部隊的任務是配合前線部隊對太原守敵進行牽制,阻止他們支援。而他們連的任務是對敵人的通訊線路進行破襲。新華社記者詹彥攝

5月4日,謝雙福老人在山西省盂縣獐兒坪村家中。
謝雙福,1928年生。老人說,抗戰中他是運輸兵,那時候為了保證前線彈藥充足,經常冒著炮火,在槍林彈雨中將彈藥送到陣地前沿。新華社記者詹彥攝

5月4日,王養富老人(右)和老伴劉成梅在山西省盂縣上榆林鋪村家中。
王養富,1927年生,1945年加入晉察冀二分區教導旅一團三營九連。老人說,戰爭極其殘酷,自己能活下來是幸運的。雖然左腿、右腿在戰斗中都負了傷,造成行動不便,但他從未后悔過參軍。新華社記者 詹彥攝

5月10日,鄧云老人(左)在山西省陽泉市家中和三女兒鄧新蓮聊天。
鄧云,1917年生,1937年加入晉察冀四分區五團三連。老人曾參加過很多發生在太原和陽泉附近的戰斗,其中最大的是百團大戰。對于當年的戰斗老人的記憶已經模糊,但卻對百團大戰印象深刻。老人回憶說,在百團大戰中,他們夜晚破襲了正太鐵路,拆毀鐵軌,搬走枕木?!半m然日本人有機槍大炮,咱們是步槍手榴彈,但我們不怕死,誰也不怕死!”鄧云說。新華社記者 詹彥攝

5月3日,王瑛老人在山西省盂縣降香坪村家中。
王瑛,1926年生,1941年加入盂縣游擊大隊,1944年加入晉察冀二分區四團,和日軍多次作戰。老人說,戰爭極其殘酷,那時候參軍和日軍作戰,就沒想著能活著回來。自己跟隨部隊和日軍作戰,幾經戰火,九死一生,最終迎來勝利,那是他一生中既艱苦又光榮的歲月。新華社記者 詹彥攝

7月3日,王宗如老人在山西省太原市家中休息。
王宗如,1923年生,1937年在老家河北省博野縣入伍。在老人記憶中,當年的抗戰部隊武器裝備雖與日軍無法相比,但依靠頑強的斗志,終將日軍趕出國門。王宗如老人家中珍藏著一個標準電碼本,電碼本上有8000多字,王宗如老人至今能脫口而出其中任意字的編碼。“在司令部,每天都能聽到‘滴答’‘答滴滴’‘滴滴滴答’的電報聲……”老人回憶說。新華社記者 詹彥攝

5月4日,齊致明老人在山西省盂縣世紀華庭小區家中休息。
齊致明,1927年生,1945年加入晉察冀軍區炮兵部隊。老人說,希望今天的人們能銘記抗戰歷史。新華社記者 詹彥攝

6月8日,在山西省盂縣小湖村,魏林海老人在行軍禮。
魏林海,1927年生。老人回憶說,那些年有時候沒有糧食吃,大家就吃草根,吃樹皮,很艱苦,但我們得活著,活著打日本鬼子。 新華社記者詹彥攝

6月6日,在山西省盂縣,王欽明老人(左)和女兒王巧林及重外孫女孟宇涵在家中聊天。
王欽明,1924年生,1944年參加盂縣游擊隊,1945年在晉察冀二分區當戰士。老人說,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持久和平,希望年輕人努力學習,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出力。新華社記者詹彥攝

5月10日,劉乙丑老人在山西省陽泉市家中回憶往事。
劉乙丑,1925年生,1939年參加抗日先鋒隊。老人說,戰爭很殘酷,希望今天的人們能銘記歷史,珍惜和平。 新華社記者 詹彥攝

6月6日,李錫明老人在山西省盂縣泥河村家中休息。
李錫明,1927年生。老人說,我們那時那么拼命,就是為了打跑敵人,讓老百姓過上安穩日子。 新華社記者詹彥攝

5月3日,韓有桂老人在山西省盂縣烏玉村家中行軍禮。
韓有桂,1926年生,1945年加入晉察冀二分區19團偵察連。老人說,當年吃過的苦,遭受的磨難,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勝利是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希望后人能了解這段歷史,珍惜和平。新華社記者詹彥攝

5月11日,楊富余老人在山西省陽泉市家中行軍禮。
楊富余,1924年生,參加過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老人說,戰爭是殘酷的,希望今天的人們不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新華社記者詹彥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