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7月6日電(冷桂玉) 紅楓湖、百花湖、阿哈水庫是貴州省貴陽市的主要飲用水源地,素有“三口水缸”之稱,供應著貴陽市上百萬市民的飲用水,占貴陽市城市供水量的70%左右。 兩湖一庫(紅楓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庫)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受貴州地質構造影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高原深水型人工湖泊。由于地處兩江上游,其水質好壞對流域下游有直接影響,流域地位不容忽視。 7月5日,“共舞長江經濟帶”采訪團來到“三口水缸”的管理機構:貴陽市兩湖一庫管理局以及清鎮市人民法院生態保護法庭。 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建基地 如今的“三口水缸”環境優美、水質清澈,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三口水缸”不同程度地遭受了被污染的噩運,工業廢水、農村生活污水、城鎮生活垃圾等直接排入兩湖一庫,致使水資源環境遭到嚴重污染,水質急劇惡化,藍藻頻頻爆發,嚴重威脅數百萬貴陽人的飲水安全。 2007年11月8日,貴陽市組建貴陽市兩湖一庫管理局;11月20日,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環境保護審判庭和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掛牌成立,把治理和保護“兩湖一庫”納入法制化軌道。 “經過持續努力,目前貴陽市兩湖一庫水質整體評價為Ⅲ類,其中紅楓湖局部水域達到Ⅱ類,生態環境整體持續好轉,”清鎮市生態文明建設局局長龍邦美說。 2012年,貴陽市兩湖一庫管理局、貴州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對“兩湖一庫”流域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范圍內分布有水生高等植物、陸生木本植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獸類共484種。 為了對“兩湖一庫”分布的珍稀瀕危和特有水生植物,貴陽市兩湖一庫管理局2013年進行遷地保護和實驗研究,開始建設生物多樣性基地。兩湖一庫管理局綜合業務處處長李小京介紹,“基地集污水處理、中水回用、植物生境模擬、標本展示、自然景觀、科普教育于一體,對保護飲用水源和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多極復合生態濕地系統村民生活污水逐級凈化排放 清鎮市人民法院生態保護法庭坐落在靜謐的紅楓湖畔。 截至2017年5月,該庭共受理了各類環境保護案件1288件,平均每年128件。 “生態環保工作,應當是政府主導、公眾參與、法律做保障,”清鎮市生態保護法庭庭長羅光黔說,作為專門負責環保案件的“特殊”法庭,在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上不斷創新。 位于清鎮市紅楓湖南湖和北湖交匯處的虎山彝寨,就是清鎮生態保護法庭創新治理模式的受益者。 “把虎山彝寨作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樣板試點,利用企業污染賠償款61.48萬元建設虎山彝寨生活污水生態凈化項目,主要還是把企業污染賠償款合理利用到生態保護上,讓老百姓受益,”羅光黔說。 古彝族人以“虎”為圖騰,自稱為“虎的民族”。寨子也因背倚虎山而得“虎山彝寨”之稱。虎山彝寨共有村民400余人,部分村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不完善,農戶污水散排,部分原有污水收集管網出現老化、堵塞,導致生活污水無法進入污水收集處理系統,直接排入紅楓湖,威脅飲用水源地飲水安全。 “處理能力為每日35噸,采用人工濕地和配套污水處理管網方式收集處理村民生活污水。污水經過管網被收集到不同功能的人工濕地,進行逐級沉淀凈化、植物、微生物凈化后,出水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顯著消減水體中氮、磷含量”,貴州碧泰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吳宇介紹。 實施農村垃圾分類試點保護生態環境顯成效 紅楓湖鎮為解決垃圾分類問題,特聘請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黃成德主任為鎮里生態保護特別顧問,并結合紅楓湖鎮實際情況,在大沖村興隆組實施農村垃圾分類試點工作。 考慮到紅楓湖鎮大沖村興隆組當地群眾主要以發展農家樂和在農家樂打工為主要收入來源,全組130余戶就有20余家成規模農家樂,另有20余家燒烤攤點的實際情況。針對農家樂和普通農戶垃圾量不同,采取不同的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置方式。 “試點區域采用粗分法,根據生活垃圾來源、成分構成和目前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分為可回收物、餐廚垃圾、建筑垃圾、還田垃圾和其它垃圾五類”,黃成德說。 據了解,試點工作開展后,興隆組垃圾減量化初見成效,由夏季農家樂旺季每天10至20車的垃圾量降到了10車以下。農家樂業主每月賣給廢品回收者可獲得200到300元不等。由于垃圾量的減少,農家樂業主每月的垃圾清運費減少了300至500元。普通村民垃圾焚燒現象基本不再出現。 另外,環保協會會員及村民還自發對沿湖垃圾和村寨內垃圾進行清理。 |
相關閱讀:
- [ 07-05]【共舞長江經濟帶】搭上“黃金水道”快車 瀘州打造內陸“自由貿易港”
- [ 07-05]【共舞長江經濟帶】貴州赤水:小流域治理釋放生態紅利
- [ 07-05]【共舞長江經濟帶】動圖報道丨勠力同心,讓污水遠離母親河
- [ 07-05]【共舞長江經濟帶】蕪湖:生態與發展 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
- [ 07-05]【共舞長江經濟帶】守住綠水青山,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