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7日電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主任胡仕浩今日表示,實行立案登記制后,案件數量一直呈遞增狀態。從地方各級法院受理案件量看,2016年較2015年增長了24.67%,2017年1至5月同比增長了11.65%。 今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成效數據報告暨改革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發布《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案例選編(一)》以及《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成效數據報告》。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主任胡仕浩,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總工程師孫福輝介紹相關情況。 會上,胡仕浩介紹,改革前,全國有近21萬法官。截至目前,全國共有員額法官120138人,這就意味著,將近9萬名法官沒有進入員額。這一場革命性的改革帶來的變化是,法官的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升,審判資源得到明顯優化,全國法院員額法官幾乎都是科班出身。全國法院85%以上的人力資源集中到辦案一線崗位,真正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 胡仕浩指出,改革不是在靜態下推進,尤其是實行立案登記制后,案件數量一直呈遞增狀態。從地方各級法院受理案件量看,2016年較2015年增長了24.67%,2017年1至5月同比增長了11.65%。從類型上看,行政案件增幅最大,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同比增長35.43%,2016年5月到2017年4月同比增長12.70%。從地域上看,2017年1月至5月,全國新收案件量最大的10個基層法院分別是北京朝陽法院、上海浦東法院、廣州越秀法院、北京海淀法院、深圳寶安法院等,除鄭州金水區法院外,另外9個全部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廣東“珠三角”地區。 胡仕浩指出,改革后,全國法院院庭長普遍回歸審判一線辦理案件,辦案數量逐年增長,2016全國法院院庭長辦案數量同比增長28.64%,有效保障了審判質效。北京、吉林等6省市的統計數據表明,改革后法官年人均結案數有大幅增長,甘肅省增長了1.15倍。山東省改革后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為83.21天,下降了22.86%。內蒙古改革后案件審限內結案率增長了3.04%。改革后,天津市一審服判息訴率提升至98.35%,提高了近7%。一些地方通過組建審判團隊,推行扁平化管理,司法效率大幅提升,如深圳福田法院2016年人均結案487.63件,涉訴信訪人數下降16.21%。 胡仕浩表示,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實現了刑事司法理念和庭審模式的重大突破。2013年以來,全國法院糾正重大刑事冤錯案件34起。2014年至2016年,全國法院排除非法證據的一審刑事案件共計2765件,重要證人出庭率、偵查人員出庭率逐步攀升。司法責任制改革,實現了審判權力運行機制的重大突破。改革后,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由獨任法官、合議庭簽發裁判文書的案件占比達到98%以上,案件層層審批現象得到徹底扭轉。執行體制改革和信息化技術的深入運用,實現了破解“執行難”模式的重大突破。執行查控系統已與公安部、中國人民銀行等13家單位聯網,覆蓋的銀行從最初的20家增至3509家,迄今已公布749萬失信被執行人,限制其中728萬人次購買機票、274萬人次購買動車、高鐵票。 胡仕浩強調,面對司法責任制改革后可能出現的“類案不同判”問題,2014年至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釋68件,發布指導性案例55件,各地高院發布參考性案例3682件,制定裁判指引、類案參考等2681件,有力促進了類案標準的統一。面對立案登記制改革帶來的案件壓力,人民法院協同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案件繁簡分流機制改革,有效破解了人案矛盾。 2014年以來,全國采用簡易程序審結的案件年均增長14.16%,2016年通過多元化糾紛解決方式分流導出案件153萬余件,占當年受理一審民事案件的13.24%。2016年全國法院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結的案件量是2014年的135倍,2017年1月至5月又同比增長43.59%。信息化建設與司法改革深度融合后,也發揮了強大的“組合拳”效力。網絡司法拍賣在全國法院廣泛推行后,平均成交率達到85.37%,溢價率達到64.51%,為當事人節省傭金92億。蘇州法院運用智能化辦案系統,使法官、書記員事務性工作分別減少40%、50%左右,案件審判效率提高20%以上。 |
相關閱讀:
- [ 06-27]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來閩開庭
- [ 04-13]最高人民法院試點推行跨域立案訴訟服務 從泉州探索到全國推廣
- [ 03-12]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22742件
- [ 03-12]周強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 [ 12-29]周強出席最高人民法院第五、第六巡回法庭揭牌活動時強調 堅持司法為民 建好人民群眾“家門口的最高法院”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