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8日電(潘心怡) 靠“刷臉”0.7秒登機、“刷臉”識別闖紅燈的行人……連日來,有關“人臉識別”技術的新聞引起輿論關注。有網友感嘆,“刷臉”就能認證身份,人臉識別技術將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也有聲音質疑,市面上打著人臉識別旗號的產品太多,我們的個人信息安全是不是更危險了? “刷臉”登機靠譜嗎? ——網友:雙胞胎、整容臉怎么辦? 最近一段時間,南方航空公司在河南南陽機場首先啟用國內首個人臉識別智能化登機系統,旅客在登機口“刷臉”即可秒速驗證登機,消息一出,人臉識別再度成為熱話題。 中新網記者從南航獲悉,上述智能化“刷臉”登機項目由南航、百度、廣電運通等公司共同聯手建設,通過不斷對業務流程、人臉圖像存儲、人臉識別算法、流程安全性及閘機可靠性等方面進行優化,準確率高達99.77%。 南航方面表示,除了南陽機場,預計未來在廣州T2新航站樓、北京新機場都會逐步推廣并投入使用“刷臉”登機。 此外,南航已經開展了“刷臉”登錄、“刷臉”支付、休息室準入、機場尋人等領域的研究,這些“黑科技”在未來亦將逐步投入使用。 據了解,由于人臉和指紋一樣,不存在遺忘攜帶的問題,同時又是安全系數極高的生物特征,所以人臉識別常常被運用于支付、安防、登錄等場景。 網友則對“刷臉”感到十分好奇:雙胞胎也能分辨出來嗎、整容臉怎么辦……諸如此類問題紛至而來。 黃迪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深耕生物特征識別、計算機視覺、圖像處理等領域。他表示,在特定應用中,雙胞胎是可以識別出來的,但整容臉則取決于整容的范圍和具體部位。此外,從廣義的人臉識別角度上看,加上多光譜傳感技術,整容臉也能識別出來。 人臉識別走向公共生活 ——“刷臉”真的安全嗎? 近年來,不少年輕人對利用手機APP,通過面部識別進行轉賬、美化自拍、對電子相冊中的人臉進行分組等功能并不陌生。 最近,不斷有人臉識別在公共領域應用的消息傳出,比如,北京高鐵春運期間“刷臉”驗票、上海試點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曝光闖紅燈者且成效顯著,杭州各大駕校需要“刷臉”才能計時學車,重慶、深圳等地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尋回走失兒童,等等。 可以預見的是,今后人臉識別技術還將會越來越多地走進我們的生活。不過,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的擔憂:人臉識別技術足夠安全嗎? 在今年央視的3.15晚會上,人臉識別技術漏洞遭到曝光,主持人僅憑一張觀眾手機里的自拍照,經過簡單技術處理,就成功破解了人臉識別。 對于上述擔憂,黃迪表示,每一個技術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高科技技術都是同時存在“攻”和“防”。 他進一步解釋說,對于任何科技來說,各種意圖的攻擊是一直存在的,系統在受到威脅以后,會根據攻擊提出一些應急的預案,“攻”和“防”可以說是在共同進步。 黃迪告訴記者,實驗結果表明,在受限環境中,1:1人證核驗的準確率高達90%到95%,而1:N的人臉識別技術還不算特別成熟,往往需要人的參與和干預。 “刷臉”登機、驗票、支付都屬于1: 1的人證核驗,即對某個人現場拍攝的照片和證件圖像進行比對,而打拐、曝光闖紅燈者則屬于1:N人臉識別,即從N個人臉中找出1個目標。 “刷臉時代”真要來臨? ——專家:人臉識別是趨勢所向 泡沫難免 從前沿科技研究到市場的“香餑餑”,人臉識別技術僅用了短短幾年時間。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人臉識別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2012年人臉識別的國內市場規模還是16.7億元,到2015年就已經上升至75億元。 有觀點認為,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成為“刷臉時代”即將到來的佐證。也有聲音質疑,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人臉識別未免有過度炒作之嫌。 格靈深瞳CTO鄧亞峰擁有14年計算機視覺方向的研發經驗,他認為,人臉識別是潮流和趨勢,得到了太多關注,難免出現一些泡沫。 “對整個行業來說,泡沫不一定是壞事。”鄧亞峰說,“總的來說,人臉識別不斷向前進步,效果的改善、硬件成本的降低,會使得它的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 他總結,整體上看,人臉識別的應用領域很廣。去年在驗證方向比較火,今年則多偏于在安防項目,以后像“刷臉”登機這樣的生活場景將是趨勢。 |
相關閱讀:
- [ 06-30]永安:利用人臉識別的高科技手段破獲一交通逃逸案
- [ 06-16]杭州酒店推行“人臉識別” 不用身份證刷臉可入住
- [ 06-13]多地啟動人臉識別抓拍整治闖紅燈 行人闖燈該不該“上鏡”
- [ 05-31]十大影響電商黑科技發布 人臉識別、細胞圖譜上榜
- [ 05-25]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成廈門市保障房標配 已覆蓋8090套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