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早期發展問題突出 這一項目的組織者REAP,是一個從事項目科學影響評估的組織,于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發起,西北大學西北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為項目的核心實施團隊。斯坦福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時任高級研究員Scott Rozelle (羅斯高)任REAP美方主任,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張林秀任REAP中方主任,西北大學西北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史耀疆任REAP項目執行主任。 REAP旨在用科學研究的結果,為中國農村兒童營養、健康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決策參考。 REAP中方發起人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是一家致力于中國農業和農村戰略性和應用性研究的科研機構,成立于1995年。這些年,該中心圍繞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大政策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并依據研究成果向政府提交了70多份政策建議。 REAP早期關注農村學生營養健康問題時,聚焦在小學階段。其針對中國小學生尤其是農村小學生營養問題所做的調研,以及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政策建議,多次得到國家領導人批示。 但張林秀在參加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時,包括美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一些專家和中國營養學家告訴她,你們關注小學生這個年齡段有點太遲了,“得從嬰幼兒時期或更早開始關注”。 張林秀稱,這些觀點對她觸動很大。團隊也關注到國際上相關研究的前沿也強調兒童早期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0~3歲的嬰幼兒時期,這個階段對提升人力資本,特別是切斷“貧困代際傳遞陷阱”非常重要。 從彼時開始,張林秀和她的團隊開始關注嬰幼兒的營養和養育問題。 為更好地了解農村嬰幼兒養育狀況,從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REAP對陜西商洛、安康、漢中三市的1800多名3歲以下的嬰幼兒(涉及174個鄉鎮351個村莊)進行了貝利量表測試。 貝利測試是一種已被普遍接受的評估兒童早期發展的國際量表。根據這一量表,貝利智力發育指數低于85分(=IQ低于90),即為認知或語言發展滯后。按照國際標準智商分數分布圖,認知或語言滯后的正常比例大約為15.87%。 但上述測試的結果遠遠超出了這個比例。這些被測試嬰幼兒從6~12月齡時開始調查,每6個月跟蹤一次,即除了第一次外,又在12~18月、18~24月、24~30月齡時三次跟蹤。測試結果顯示,如果不開展任何活動,這些嬰幼兒認知或語言發展滯后的比例,呈現出逐漸增高的趨勢,分別為28%、32%、41%、 53%。 其他地方的測試結果大體相似。REAP項目組對云南、河北 448 名 6~18 月齡兒童的體檢和能力發展測試結果發現,即使在非集中連片貧困農村地區,嬰幼兒健康和早期發展仍存在嚴重問題。根據貝利量表,河北和云南樣本嬰幼兒認知或語言能力發育滯后的比例,分別為43%和 63%。 這兩省的體檢結果還表明,雖然 6~18 月齡兒童體格發育基本正常,但貧血比例高達 64%。這比陜南集中連片貧困農村的嬰幼兒貧血比例,還高出了15%。 REAP項目組通過調查分析,認為導致上述問題的主要根源,在于輔食添加不科學、隔代撫養比例高、家長不會陪孩子玩,以及缺乏促進兒童早期發展所需要的環境和相關服務。 REAP發現,52%的家長不知道母乳是 6~12 月齡兒童的主要食物和膳食營養來源。有 47%的家長不知道正確添加輔食的時間,一半以上的家長認為兒童在一歲前不能吃肉。從喂養行為看,12%的兒童從沒喝過母乳,62%的家庭不能保證 6個月的純母乳喂養。 而在撫養方面,調查結果顯示,約40%的幼兒主要由母親以外的其他人照顧,其中奶奶是最常見的非母親監護人。約有40%的孩子不滿18個月就被迫與母親分離,成為留守兒童。隔代撫養的兒童比例,逐步從 20%(6~12 月齡)增加到 60%(24~30 月齡)。而大多數隔代撫養的監護人采取傳統養育方法,認為兒童吃飽穿暖不生病就好,少數家長甚至還有給兒童綁手腳等錯誤的養育行為。 調查結果還顯示,超過 90%的監護人(家長)不知道如何跟兒童開展親子活動以促進其能力發展。在調查前一天,僅有5%的監護人(家長)給孩子用書本講過故事。幾乎所有的監護人(家長)都不清楚什么是正確的教育撫育方法,有家長甚至認為,孩子太小,話還不會說,吃飽穿暖就行了,沒有必要跟他們讀故事、說話。 另外,在被調查的陜西 351 個樣本村,沒有一個村有兒童早期發展活動中心之類有助于兒童早期發展的場所;98%的家庭沒有給兒童提供安全、衛生且有利于其成長的活動空間;兒童早期發展服務人員或機構嚴重缺乏,沒有一個政府部門負責提供兒童早期發展服務。 |
相關閱讀:
- [ 07-11]今年開始減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關契稅等
- [ 07-11]泉州3年將統籌近3.6億專項補助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 [ 07-10]我市農村危房改造進展“雙過半”
- [ 07-10]福建建甌:抓基層黨建 促農村發展
- [ 07-10]福州市農村危房改造進展“雙過半”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